中秋節的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祭亡、燒紙錠、祭地等。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祖先崇拜和相關節日。七月是吉祥月、孝順月,七月半是人們在初秋慶祝豐收、回報大地的節日。有些莊稼已經成熟,所以人們應該按照法律祭拜他們的祖先,並用新米和其他祭品向他們的祖先報告秋成。這個節日是緬懷先人的傳統文化節日,其文化核心是尊祖、盡孝。
擴展數據:
在中秋節,許多人會在農歷七月初壹至七月三十日之間,用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行祭祀活動,以告慰正在人間遊玩的鬼魂,祈求自己壹年到頭平安順利。比較莊重的甚至請和尚道士念經。在此期間,有人會請地藏菩薩、目連尊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人扮演驅魔人鐘馗(其中也有請藝人操縱鐘馗木偶的),以消除死者的戾氣。
據說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時,恰恰是天地陰陽交替的節點。陽盛衰,陰顯。這壹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釋放鬼魂,所以壹般都會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後人也說,整個農歷七月應該是“鬼節”。農歷七月初壹,燕王開鬼門關,放鬼給死人吃,享受人的供品。七月的最後壹天,鬼門再次關閉,鬼們又要回到冥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