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犀帶是什麽?
到了明朝政府,官制禮服更顯具體,文武官員從壹品到九品分別使用不同質地的“帶板”。在遇重大之事、喜慶之日,如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等,穿官制禮服,所佩戴的“帶板”因品級不同定為壹品玉、二品犀、三品和四品為金、五品銀鍛花、六七品銀、八九品為烏角。當時朝廷對所屬當朝、當權的官員九王之尊、禮儀相尊應是相當嚴肅和氣派,而且還要認真對待,早晚朝奏進諫、侍班、謝恩、見辭所穿的官制禮服,按順序:壹品玉,玉有兩種,花玉只有花紋與文字;素玉無圖案,而且玉質相當好。二品犀,三品金鍛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鍛花,六品、七品素銀,八品、九品烏角。另外還規定,命婦壹品為玉帶,二品為犀帶,三品、四品為金帶。此外還有規定,公、侯、伯、附馬等人與壹品官的玉帶相同。在軍隊裏還有規定,鎮國將軍使用壹品玉帶,輔國將軍使用犀帶,奉國將軍使用金鍛花帶。以後,傳用“帶板”禮儀,到了明朝後期及清代,還繼續沿用到官府,使用“帶板”的品級、禮儀就相當平庸,如郡主儀賓、縣主儀賓、郡君儀賓、縣君儀賓、鄉君儀賓,也就不再熱鬧,也不算尊貴。常用品種的“帶板”多為“金帶板”和“銀帶板”兩種。還有民間百姓熟聞的侍儀、舍人、樂工、樂藝等人員聚集活動和相邀常佩戴的都是壹般材質的“帶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