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很多香港人排斥使用普通話?
20世紀60年代後,港英政府壓制普通話和地方方言,限制除粵語外的任何華人出現在教育和媒體上。此前,香港並不排斥普通話。邵氏長城的國語老片和國語流行音樂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中壹直占據主流。正是英國的政策導致了香港和大陸在語言認同上的分道揚鑣。香港人使用的語言比較單壹,主要是粵語和英語,而臺灣省的人來源多樣,語言多樣,不使用壹種比較通用的主流語言就無法交流,這也是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他們壹般說粵語,但這不是重點。好像那些香港藝人只是學中文的外國人。怎麽會這樣?香港是否與大陸完全隔絕?我是桂林人?我們也有地方方言,平時都是用方言說話。我們普通話不是也說得很流利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普通話在其中的存在感並不高。這壹時期,廣州話統壹了香港的華語社會,同化了許多客家話、閩南話和上海話使用者。此外,政府在1974將漢語提升到與英語同等的官方語言地位,促進了廣州話的傳承和發展。同時,由於政治原因,普通話在香港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大陸和臺灣省對香港普通話教學的支持都很有限;但官話不具備像新界客家話、北角閩南話那樣的聚居優勢,為了自保,官話二代逐漸被廣州話同化融合。無論是誰處於超然地位,比如特首董建華(上海人),還是草根歌手林海峰(也是上海人),都是在公共領域或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