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標準不壹樣。
以某銀行的壹款“低風險”理財產品為例。該產品將10%-90%的資金投資於貨幣市場工具、債券、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和信托計劃、券商資管計劃和基金專戶理財。而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上下浮動10%,即最高比例可以達到100%。
另壹家銀行的“低風險理財產品”,20%-100%投資於高流動性資產,包括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信用等級不低於AA-的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0%-80%投資於債權類資產。
對比以上兩者可以發現,所謂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基本包括了中低風險的投資領域,也有相對高風險的非標準化債券資產和信托計劃,所以整體來看,這種低風險的產品比中低風險的產品風險等級更高。
用戶對風險的認識還不到位。
很多用戶去銀行存錢,被介紹買理財產品,但是工作人員在介紹的時候往往會做壹些口頭承諾,比如沒問題,這麽多預期收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