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300多年前締結的“恒氣法”(從1645開始壹直沿用),它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確定的,即在壹個360度的圓“黃道”上(太陽在天球上壹年的視路徑),它被分成24等份,每份15。
以春分為0度的起點(但立春仍習慣上排在第壹位),按黃經度數排列。當太陽的黃經達到15時,為清明交點。“清明”是指氣候溫暖,植物發芽,杏桃盛開,處處給人壹種清新、清明、繁華的感覺。
清明節融合自然節氣和人文習俗,是人文和自然條件的結合,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民追求“天、地、人”和諧的思想,註重順應天時地利人和,遵循自然規律。清明節有豐富的節日和習俗。掃墓和踏青是清明節禮儀和習俗的兩大主題。禮俗這兩個傳統主題在中國自古流傳至今,從未間斷。
擴展數據
清明節是幹支歷法中二十四節氣之壹,表示季節的變化。此時正是郊外踏青(春遊)、清明(掃墓祭祀)的好時節,新舊吐舊,氣溫回升,萬物幹凈整潔,大地呈現出春天寧靜的形象。
清明節起源於古代的春節,既有自然內涵,也有人文內涵。它不僅是壹個自然的節氣,也是壹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節。掃墓、緬懷先人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傳統。它不僅有利於促進孝道和家庭記憶,也有利於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百度百科-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