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拼音:怙惡不悛 [hù è bù quān]。
引證:若授以遠方牧民之官,其或~,恃遠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訴。 ◎《宋史·王化基傳》。
出處:先秦《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
例句:對這個~的慣犯,必須嚴加懲處。
語法:含貶義;在句中壹般作賓語。
近義詞:
壹、執迷不悟 [zhí mí bù wù]
執:固執,堅持;迷:迷惑;悟:覺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引證:快叫田見秀跟眾賊將前來投降,不要~,自走絕路! ◎姚雪垠《李自成》第壹卷第九章。
出處:《梁書·武帝紀》:“若執迷不悟;距逆王師;大眾壹臨;刑茲罔赦;所謂火烈高原;芝蘭同泯。”
例句:心存僥幸、~的歹徒,最後必定會玩火自焚,難逃牢獄之災。
二、自以為是 [zì yǐ wéi shì]
是:對。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形容主觀,不虛心。
引證:世人往往~,自誇其能。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四回。
出處:《荀子·榮辱》:“凡鬥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孟子·盡心下》:“眾皆悅之,自以為是。”
例句:小王~,還沾沾自喜,不知博學的人,是從來不自以為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