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秋節,中國的傳統節日,別名七月三十,七月十四,祭祖節,笠原節,地方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燃放河燈、祭祀死者、焚燒紙錠、祭祀土地等。“中秋節”是道教的名稱,在民俗上稱為“七月三十”(或“七月十四”)。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祖先崇拜和相關節日。節日與古代文化中的陰陽循環有關。在易經中,“七”是壹個變化的數字,也是壹個復活的數字。七月是吉祥月、孝順月,七月半是人們在初秋慶祝豐收、回報大地的節日。壹些農作物已經成熟,所以人們需要祭拜他們的祖先,並用新米和其他祭品向他們的祖先報告秋成。這個節日是緬懷先人的傳統文化節日,其文化核心是尊祖、盡孝。
2.從有關7月14/15日的傳說中,我們可以深刻地認識到,7月14/15日的祭祀具有雙重意義:壹是為了紀念祖先而表現孝順,二是為了弘揚推己及人的義舉。這都是從惻隱之心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在慶祝中原的同時,要擺脫鬼的觀點,期待互愛。就其文化內涵而言,7月14/15日也是我國傳統的祭祖節日之壹,其文化反映了壹種信仰。七月十四/十五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壹種文化,是壹種古今緬懷先人的傳統。這壹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的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