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姓的來於炎帝。歷史時期是春秋時期。
炎帝生於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孫伯夷,號太嶽,虞夏之際輔佐禹洽水有功而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伯夷是呂國的開國始祖,侯爵,復賜姓姜,以奉炎帝之祀。
呂國歷經夏商周三朝,西周初,呂侯入朝為周穆王之司寇,至周宣王時改稱呂國為甫國,分支呂姓至今河南新蔡,史稱東呂。春秋初東呂為宋國所滅,其地後來歸蔡國,呂人東遷於江蘇銅山東北。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滅呂(甫)國,兩呂國滅亡後子孫均以國為氏,姜姓呂氏至多有4000多年的歷史。姜姓呂氏的後裔呂尚,也稱姜子牙、太公望,輔佐周文王滅商,周初封於棄,為周朝東部的重要諸侯國。
姓氏的本義
姓,早期的姓是壹種族號。姓不是個別人、個別家族的稱號,而是整個氏族的稱號。“百姓”,最早很可能就是指眾多的氏族。
姓有“別婚姻”的作用。在氏族社會中,同姓不婚,實質上就是同壹氏族內部的人不得通婚。姓有“崇恩愛,厚親親”的作用。“崇恩愛,厚親親”,不單是指人倫關系、思想感情的親疏厚薄問題,更重要的是牽涉到政治權利、物質利益的問題。
在氏族社會中,同氏族的成員平等地享有氏族內部的各種權利。到了奴隸社會,“百姓”指的就是貴族,而奴隸是沒有姓的。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壹般平民也還是沒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