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子編成馬頭和馬尾;綁在身上的顏色鮮艷的紙現在已經被絲綢代替了。在過去,元宵節通常在春節等喜慶的日子裏舉行。它由20名年齡在65,438+065,438+0-65,438+04歲的兒童組成。他們載歌載舞,根據節奏組成不同的隊形,寓意著幸福、富貴、豐收。
2.關掉刀燈
收刀燈是根據傳說中關公生前使用青龍偃月刀而制作的。它帶著燈籠和兔子燈籠旅行,這是保護和平的隱喻。這裏賞燈的習俗已有400-500年的歷史。從正月十三到十五晚上,從前門村到初登村,走遍了四個村子。
3.兔子燈
兔燈為三頭平行* * *體,中間頭大,俗稱“兔女”,兩邊頭較小,故稱“瘦兔”。以竹條為骨架,用紅白綠紙做成,插上燈芯,點燃後攜帶。相傳有人渴望生兒育女,象征兔子能生兒育女,寓意多子多孫,流傳至今。
4、鼓形燈
因早期制作出現鑼鼓而得名。因為“光”字在閩南話中與“丁”字諧音,壹般認為是人口興旺的吉兆。根據臺灣省的習俗,婦女在元宵節穿梭在燈籠下,祈求來年生個兒子(男)和嬰兒。
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在漢代,人們在農村田間持火把驅趕昆蟲和野獸,希望減少害蟲,祈求豐收。直到今天,中國西南壹些地區的人們仍然在正月十五用蘆葦或樹枝做火把,成群結隊地高高舉在田野或曬谷場上跳舞。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仍然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