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要把三伏天分為中、中、後三個時期?這三個階段的含義是什麽?
在中國古代,“伏”意味著天氣炎熱。每年,北半球的“伏”日開始於小暑之後和大暑之前。按照天文歷法,“伏”日為“三伏”,分別稱為“頭伏”、“中伏”、“末伏”(也稱壹伏、二伏、三伏),共計三四十天。“符頭”的開始日期必須是夏至日之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壹個庚日是10天),也就是俗話說的“帶“庚”的第三天就是“符頭”的開始日期,比如1997 July 17。也就是“符頭”開始的那壹天。這裏必須強調的是,這種天幹地支的配合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了,而在這個周期中,預定為1997公歷7月17時,正好是“庚申”日,而不是當年的臨時配合。通常,壹年壹度的“夏季至日”通常在6。多年來,“第壹個秋天”(也叫第壹個秋天)是從7月中旬開始的。“夏”後的第四個庚日是“立秋”的始日,而“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是最後壹個秋季的始日,即最後壹個秋季是以節氣“立秋”為準的,所以中秋到最後壹個秋季不壹定是6500。“頭”和“尾”分別固定為10天。如果有變化,也只是在“中”的日子裏有所變化。“中間”要麽是10天,要麽是20天,絕對不允許出現在11天或者12天的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