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證:脅肋滿悶,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或身目發黃,或寒熱往來,或陰囊濕疹,或睪丸腫脹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搔癢等。
辯證:多為感受濕熱之邪;或嗜酒肥甘,化生濕熱;或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生,濕郁化熱,濕熱蘊結肝膽所致。
濕熱相蒸,蘊於肝膽,肝膽疏泄失常,故脅肋滿悶,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膽氣上溢則口苦;濕熱郁阻,脾胃升降失司,故納呆嘔惡腹脹,大便不調;濕熱薰蒸肝膽,膽液外瀉而發黃疸,邪居少陽,故見寒熱往來;濕熱下註,故尿短赤,陰囊濕疹,睪丸腫脹熱痛,婦女則帶下黃臭,外陰搔癢。
治法:利濕清熱,清肝利膽。
方藥:濕重——菌陳五苓散;熱重——龍膽瀉肝湯。
黃芩,大黃,枳殼,菌陳,金錢草,龍膽草,黃連等。
如何治療:
治法:利濕清熱,清肝利膽。
方藥:濕重——菌陳五苓散;熱重——龍膽瀉肝湯。
黃芩,大黃,枳殼,菌陳,金錢草,龍膽草,黃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