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祖先信仰和拜春習俗,具有自然和人文雙重內涵。它既是壹個自然節氣,也是壹個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節,掃墓祭奠先人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
清明節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喚醒家人的記憶,也有利於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將自然節氣與人文習俗相結合,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統壹,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民所追求的“天、地、人”的和諧。
清明節習俗
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節日。清明節是春耕春種的好時機;清明節是人們表達情感和自我安慰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氣的時間和天氣物候特征為清明節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在仲春和晚春之交,當太陽到達經度15時慶祝。中國傳統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有豐富的節日和習俗。掃墓和踏青是清明節禮儀和習俗的兩大主題。禮俗這兩個傳統主題在中國自古流傳至今,從未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