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個中國成語。拼音是zhèn lóng fā kuì,意思是聲音大到聾子都能聽見。比喻用語言喚醒迷茫麻木的人,使他們覺醒。
成語起源
清源梅《園中詩補遺》卷壹:“此語振人耳。我想當時壹定有迂腐的儒生用儒家經典來談詩。”
白話解釋
清人袁枚《園中詩話補遺》:“這幾句話,催人奮進,必有迂腐儒生,以經學論詩。”
擴展數據:
同義詞
中國成語“覺醒”的發音是tí hú guàn dǐng。
它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對人體最有益。醒來,就是把牛奶提煉的奶酪倒在頭上。佛教徒用這個比喻來灌輸智慧,使人受到啟發,徹底覺醒。這也是壹個比喻,人們聽了精彩的意見後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也形容涼爽舒適。
成語起源
唐·顧況《難行》詩:“不知有醍醐灌頂之事,可使頭涼而不熱。”
白話解釋
唐·顧況《難行》詩:“我知道,把牛奶提煉的奶酪倒在頭上,可以讓妳的頭涼而不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