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武平縣,與廣東、江西兩省接壤,是壹個只有三萬多人的小縣城。我發現這個城市有100多家小吃店在安靜古老的街道上賣簸箕。按人口計算,武平每300人就有壹家小吃店賣簸箕和棍子。
在閩西連城縣,連城人把簸箕簪稱為“綁簪”,說是連城的名小吃;在上杭縣,上杭人稱簸箕為“鼓飯”,也是上杭有名的小吃。但是當我說要去武平吃簸箕的時候,兩地的朋友都不說話了,可見武平的簸箕是多麽受人尊敬。
和其他很多地方壹樣,武平的大部分簸箕只在早市開放供早,10 am後就關門了。正是因為武平賣簸箕、棍子的小店那麽多,而且營業時間有限,所以壹大早,人們就成群結隊地圍著熱氣騰騰的小店,或上課吃,或買回家當早餐。於是,以小店為中心,形成了獨特的武平清晨景象,這大概是壹個安靜小鎮最熱鬧的時刻,風格古樸。"
在今天的武平人心目中,簸箕簪的分量可能已經遠遠重於閩西八大工程——武平豬膽汁已經幹涸,回家後下車第壹件事就是買簸箕簪解心頭之癢。
武平的客家人總是在節日、豐收或親友來訪時制造簸箕,這顯示了客家人的感激和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