掎角之勢,漢語成語,拼音是jǐ jiǎo zhī shì,掎角:指拉住腿,抓住角。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戰爭中互相配合、夾擊敵人的態勢,或分出壹部分兵力以牽制敵人。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
掎角之勢的用法:
1、偏正式;作賓語;比喻互相配合,兩面夾擊。
2、根據新華成語辭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掎角之勢又為犄角之勢。
3、示例:徐州受敵之地,不可久居;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為掎角之勢,以防曹操。(《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
掎角之勢,為什麽從來沒贏過:
首先,掎角之勢是壹種防禦性的戰術。
其次,掎角之勢要求雙方配合默契。
其三,犄角之勢會分散兵力削弱主體。
要形成掎角之勢的戰術,必須要分壹部分兵力,錢糧供給就顯得很尷尬,如果屯在主城,敵人只需要圍困副城,則副城就會不攻自破,如果在兩城間屯糧草,敵人攻取了屯糧地那麽兩城都會不攻自破,官渡之戰袁紹敗就敗在屯糧地被燒毀。
總之,掎角之勢不太適合高強度的戰爭環境,雖然戰術巧妙,但是很難真正發揮出來效果,所以掎角之勢幾乎沒有成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