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20年代,重慶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上碼頭旁,壹位姓王的屠夫每天低價處理吃剩的雜碎。王屠戶的媳婦張覺得過意不去,就在街邊擺攤賣雜碎湯,用豬頭肉、豬肉、豌豆熬制,加豬肺葉、肥腸,放入姜、辣椒、料酒,十分鮮美。
壹次偶然的機會,張把新鮮的豬血直接放入雜碎湯裏,發現血越煮越嫩,越吃越香。這道菜叫什麽名字?張認為:血旺的傳統吃法是先將生血旺放入鍋中煮熟。然後做血湯,燒血;而我自己做的這道菜,就是吃現在的生血,所以取名毛血旺。由於毛物美價廉,他喜愛挑夫、漁民和商販,而張的生意也很火爆。
到了40年代,這道菜在食材和調料的選擇上做了壹系列的改進,口感質量也越來越好。消費人群擴大到中上層,成為磁器口古鎮三大名吃之壹。
毛血旺在五六十年代進壹步發展,1964被評為重慶名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