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巧巧飯漢族民間少女節日飲食風俗,流行於山東地區,時間因地而異。滕縣(今滕州)、費縣、臨朐、蒙陰、昌邑、膠縣(今膠州)、鄒縣(今鄒城)等地於夏歷正月十六日舉行。郵域、棗莊、諸城等地於夏歷七月七日舉行,而濱州等地則在清明舉行。
屆時未嫁的少女,數人結成壹夥,在村內挨家要壹點米、豆和面,然後自帶炊具,去河邊、山坡或平原背風的凹地,拾柴火煮飯,鍋內放針、頂針等,飯熟後分而食之,誰吃到針線用品,誰就心靈手巧。
擴展資料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