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圓起源於宋代和漢武帝時期,是為了祭祀神靈而發明的。湯圓煮熟後會浮在水中,稱為湯團。
傳說有壹次元宵節,乾隆爺下江南,在村裏迷了路。他又餓又渴,所以他敲了壹戶農民的門,想找點吃的。門是由壹位老婦人打開的。她家很窮,什麽食材都沒有,只有壹些糯米粉和黑芝麻。她用糯米粉把黑芝麻包成球狀,放在湯裏煮給甘龍吃。
乾隆爺稱贊,問有什麽好吃的。老婆婆壹看是湯圓,就說是湯圓。第二年元宵節,乾隆爺懷念宮中湯圓的味道,便請大廚制作。後來,包餃子的做法從宮廷流傳到民間,成為元宵節著名的小吃。這就是湯圓的由來。
湯圓傳奇
相傳春秋末年,楚昭王有壹次過長江,看見河中漂浮著許多白皮紅瓤的小球,在水面上沈浮。當他們被撈上來,嘗起來很好吃的時候,就派人去問孔子,這是什麽?孔子說,這叫浮果,是復興的標誌。
楚昭王很高興,就下令每年元宵節都要用米粉裹著山楂煮壹種浮果。而浮果就是湯圓的前身。這就是湯圓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