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ō yī。
解釋: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晉 葛洪 《抱樸子·鈞世》:“至於罽錦麗而且堅,未可謂之減於蓑衣。” 唐 劉禹錫 《插田歌》:“農婦白紵裙,農夫綠蓑衣。”《紅樓夢》第四五回:“壹語未盡,只見 寳玉 頭上戴著大箬笠,身上披著蓑衣。” 峻青 《老水牛爺爺》:“實在是瞌睡不過了的時候,他就把蓑衣在堤坡上壹輔,閉壹閉眼睛。”
詞語用法:
1. 金絲猴全身金黃色,背毛很長,宛如肩披壹件金黃色的蓑衣,鼻子向前翹著;它的爪子很尖,有壹根長長的尾巴。
2. 呵,夏天!她使我想起紅霞,想起螢燈,想起蓑衣,想起蛙鳴,想起花裙,想起荷傘;想起菱蕩漁歌,想起松風澗水;想起海邊夏夜的涼爽,想起暴風驟雨的激情;想起池邊垂釣的逸趣,想起臨窗望月的鄉愁。
3.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4. 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經年地尋找,在遠遠的翹首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