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壹個叫“世界再大,也不比壹盤西紅柿炒雞蛋大”的廣告刷屏了。四分鐘的故事講的是在國外讀書的兒子想給朋友做西紅柿炒雞蛋,但是不知道先放西紅柿還是先放雞蛋。微信問了他媽媽,她收到求助信號後立刻起身壹步壹步示範。在朋友不經意的提示下,兒子意識到媽媽的示範是跨越半個世界的時差,他幾乎要哭了。我也覺得這部片子不錯,但並不是那種“母親的溫暖”擊中了我內心的柔軟。
因為那盤西紅柿炒雞蛋就像壹個社會切片,深刻揭示了當前教育中那些蒙著“移動面紗”的人所累積的弊端。作為壹個成年人,遇到事情,哪怕是瑣碎的生活瑣事,第壹反應依然是找媽媽,這是壹個很奇怪的選擇。這種怪異表現在兩個方面。壹個是行為和年齡的對比。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只急於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管對方是否方便回答,缺乏最基本的換位思考能力,說明自己還處於需要全世界圍著我轉的幼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