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字在古代的意思是“意想不到的、特別的、出乎意料的、天真的”,也寫為“易”,意思是太陽突然破雲而出,意思是稱贊某人做了某件事,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奇妙的。
秦始皇統壹漢字時,宰相李斯規範了“易”字,西漢筆誤者寫“變”,完全是偽俗字。
贊的由來
昝族起源於鮮卑族。
當年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袁弘)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從此走上了貶低鮮卑、全面漢化的改革之路。
說漢語,改漢族姓氏,穿漢服,與漢族通婚,尊儒崇經,弘揚漢族禮樂。隨著政令的頒布,鮮卑人逐漸脫離傳統的遊牧生產方式,走向穩定有序的農耕文明,手工業和商業活動日益活躍。
在這場改革大潮中,孝文帝拓跋宏率先垂範,將自己的多音節鮮卑姓氏“拓跋”改為單音節漢字“元”。上下,“獨孤”改為“劉”,“顧”改為“胡”,“仇慕齡”改為“穆”,“赤祿”改為“贊”,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