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壹批革命樣板戲,如《虎山行》、《紅燈記》、《沙家浜》、《白虎驚奇》、《港灣》、《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成功地塑造了、李昱和、郭建光、、顏、方等人的形象。
在百度百科上,樣板戲被定義為“樣板戲是指文革時期被確立為革命樣板戲的20多個舞臺藝術作品的統稱”,劇目有20多個。
在維基百科中,樣板戲被定義為“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期定型的,主要反映當時中國政治立場的,由《人民日報》和《新華社》1967至1976正式認可的壹批舞臺藝術作品”。並表示“樣板戲已經鑒定過好幾次了。”說到樣板戲的數量,維基百科說,“到6月1976,大約有28部樣板戲。”但其中所列的劇目遠遠不止28部,達到3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