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譜最早指的是家譜。
擺譜中的“譜”其實是家譜。據說,“擺譜”最早源自東北方言。19世紀初,清統治者逐漸開放山海關,允許漢人移民,入關墾田。
漢人自古重視宗族譜系,他們可以什麽都不帶,但壹定會帶著自己的家譜。在勞作之余,人們也會拿出家譜,擺在壹起相互比較壹下,看誰家的“譜”大。
還有壹種說法是,擺譜在古時候意思是擺上菜譜。這種行為是針對皇帝在吃飯的時候,提前將這壹餐所有的菜品,都寫在類似現在的菜譜上,以供皇帝過目。這個詞通過後來的演變,最終才形成了現在的意思。
擺譜出處:
1、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四:“老孫頭擺譜說:‘我十四歲那年早放馬了。妳還是放豬。’”
2、孫犁《白洋澱紀事·村歌下篇》:“過去是給地主財東做事,現在是給咱們窮哥們服務,再不能拿架子擺譜!”
3、《實事報》1930年12月1日:“家裏是天棚、魚缸、石榴樹,肥狗、胖丫頭,壹年三百六十天總是擺譜兒。”
擺譜本來是東北滿族在祭祀中壹項莊嚴的活動,被東北方言借用為擺架子,撐門面,略有貶義,但無傷大雅,卻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