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朝乾隆年間,鶴峰縣有個農民,姓唐,有個兒子叫十八歲,壹家三口以種地為生。這對勤勞的老夫妻在面食方面有壹項獨特的技能。在空閑時間,他們在市場上做蛋糕,賺少量的錢和衣服。幾年後,老人老了,兒子娶了媳婦,媳婦很孝順。他把嶽父給他的面包手藝傳了下去。而且每天早上我都會親自做各種口味的蛋糕,端上桌當早餐。公公婆婆誇我,每天壹家四口其樂融融。鄰村的人都很羨慕這戶人家。
後來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到這裏,聽說有這麽壹戶人家。於是我來到這裏,品嘗了這個聰明孝順的媳婦用小麥粉、小米和調料做的糕點。當時她很驚訝,命令廚師來這裏學習這門手藝。從那以後,我就在每年年底的君臣會議上和大臣們壹起享用這種蛋糕。後人把這種餅稱為唐十八公婆餅,以示敬仰。也稱“孝餅”,流傳至今的唐代第十八公婆餅,充分展示了先民的烹飪技藝和智慧,充分體現了中華飲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中華兒女對父母的孝道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