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為什麽說在馬來西亞吃印度菜沒有最魔幻,只有更魔幻?

為什麽說在馬來西亞吃印度菜沒有最魔幻,只有更魔幻?

馬來西亞有大量的華人,但除了華人之外,馬來西亞的第三大民族就是印度裔。所以在大馬的街頭可以看到很有趣的景象,壹條街的壹側,是華人的藥鋪、茶室、會館;壹側是印度人的廟宇、香料店和嘛嘛檔。

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國家,第壹大民族呢,是馬來人。第二大是華人。除了這兩大民族之外,人口最龐大的民族就是印度裔了。

印度和馬來的淵源比華人還要深厚,公元前200多年,印度阿育王就開啟了對東南亞的征服,壹直持續到公元335年以後,這麽幾百年來印度人的海上擴張就沒有停止過,所以在還沒有開啟公元紀年的時候,就有印度人跟著擴張的腳步來到馬來西亞了。

但是印度人真正大規模的移居馬來,是發生在19世紀的後半夜以後的事情。

原因也有很多。壹個呢,當時的馬來西亞正在被英國殖民,同時,英國人在馬來大量種植橡膠樹,同時還發現了大量的錫礦,亟需勞動力去從事錫礦的開采和種植工作。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大量印度人同華人壹起,湧入了馬來西亞?淘金?。說是淘金,其實是作為低廉勞動力輸入。這壹點很像華人湧入美國的?淘金熱?,淘金只是個美好的幻想,其實是去做勞工,非常辛苦。

還有壹點,在馬來被英國殖民的差不多的時間,印度也在被英國殖民,所以歷史上有英屬印度這樣壹個說法。那同屬英聯邦,馬來和印度之間的人口遷徙就沒有那麽多的桎梏,旅遊和移民都比較方便。

另外就是兩國的人口基礎,印度是人口大國,馬來人口相對印度沒那麽多,又是被英國殖民亟待發展的時候,需要大量勞動力。所以印度有人可以輸出,馬來亟需勞動力輸入,就是這幾個原因的壹拍即合,讓我們看到今天在馬來形成的龐大的印度裔群體。

後來,雖然馬來和印度相繼擺脫英國的控制,實現了獨立,有很大壹部分印度人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但是這批返回印度的人,以高種姓的雅利安裔印度人為主,大量低種姓的泰米爾裔因為貧窮沒有旅費,或者回到祖國也沒有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留在了馬來。

印度人和中國壹樣,有自己極富特色的飲食習慣和文化。隨著移民進入馬來,他們也把自己民族的飲食帶到了馬來西亞。

在檳城,我們嘗試過很多剛才提到過的印度嘛嘛檔。有些人不知道嘛嘛檔是啥,其實?嘛嘛?是馬來西亞對泰米爾裔回教徒的稱呼,嘛嘛檔就是開在路兩邊的飲食攤子,沒錯,就是類似我們的路邊大排檔或者快餐店的樣子。

嘛嘛檔提供的食物根據鋪面大小來定,可以很豐富,也可以很簡單。大的嘛嘛檔可以提供各種煎餅、炒飯、燉菜、咖喱、醬料等等,已經煮好的食物都用鐵盤裝著,展示在店鋪門口,顧客可以直接挑選,?就是以前中國街頭常見的快餐店的樣子。

在馬來西亞街頭,尤其是檳城、馬六甲這兩座城市,隨處可見印度人開的嘛嘛檔。為什麽呢,因為當初英國人在東南亞殖民的時候 ,馬來西亞的檳城、馬六甲以及新加坡這三個城市因為地理位置原因,成為英國馬六甲海峽殖民地的三大重鎮,也是英國人最早開埠、開辟港口的地方,這裏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比較容易賺到錢,大量的勞工湧到這些城市尋找機會,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看到,在今天的馬來西亞,馬六甲和檳城,是印度人聚集較多的城市。

檳城有個小印度,也就是印度人聚集區,相當於唐人街之於華人。小印度裏仍然保持著印度的傳統建築和生活風俗,就是妳壹走進小印度,就能感覺到和其他街區完全不同的風情。整條街紅紅綠綠色彩鮮明,兩邊的店鋪放著很大聲的印度歌曲,小超市賣印度食品和生活用品,印度傳統服裝店,香料店飄出非常濃厚的香味,我們因為好奇走進香料店看看,壹下子那個香味像壹堵墻壹樣迎面撲過來,差點被那個香氣熏窒息了

第壹次在嘛嘛檔點東西,是在檳城?小印度?,那是很有趣的回憶。當時真的是壹臉懵。因為嘛嘛檔裏壹個個鐵盤裏盛的不是菜,是各種咖喱。白的、紅的、黃的、綠的,紅的淺壹點的,黃的深壹點的?足足有十多種,但顏色和形狀都是壹樣的難以描述.

然後我就是有點不知所措,就看看邊上的印度人是怎麽點菜的,就是拿手指幾種咖喱,盛在壹個袋子裏打包,然後有些醬料是不管好歹全部盛進壹個袋子裏的,有些又是分開打包的;選完醬料之後,再裝壹袋子白米飯壹起帶走。有些人會再選壹些咖喱邊上堆著的炸雞肉、炸雞蛋什麽的壹起帶走,但比較少,大部分都是只買咖喱和米飯。

所以對印度人來說各種咖喱配上飯,就是壹頓快餐了。

我媽後來遇到印度教最盛大的排燈節。我們坐的那家店剛好可以看到他們花車遊行的樣子,壹輛被鮮花和燈光裝飾的花枝招展的花車,由很多個印度壯漢拉著向前行進。每行進幾米就要停下來,做壹堆復雜的儀式,車子上還有火再燒,可能是在燒壹些香料,因為整條街都是濃烈的香料味。車子上、車子兩邊、後面都圍滿了人,男人是上身赤羅,戴花環,女人穿華麗的莎莉,載歌載舞,我第壹看到排燈節,都看呆了。道路兩邊、十字路口站了若幹個明顯是馬來人的警察,是幫忙維護秩序,指揮交通的。

然後在這條街的另壹端,是壹個華人的會館,當天也是紅燈籠高掛,燈火通明,門口很多身著正裝的華人在互相握手打招呼,陸陸續續步入會館內部。我就很好奇,因為當天並沒有什麽華人的重要節日,我就跟進去壹看,哦,是壹個華人什麽協會的聚會活動,會館裏面很大,裏面擺了起碼幾十桌的宴席,賓客正在陸陸續續的入席準備吃飯。

這個景象我第壹次看到覺得太魔幻了,同壹條街,相隔不到百米,壹頭是煙霧繚繞,香氣撲鼻,載歌載舞的在做宗教儀式,壹頭是西裝革履,圍著大圓桌聚餐,馬路中間又是完全不屬於這兩個民族的警察在幫忙看守交通,真的是非常有意思。我看著眼前桌子上的印度炒飯、咖喱和馬來白咖啡,壹個多元的多民族國家的形象就很生動的在我眼前展開。

在馬來體會印度美食,除了美食本身,還有壹點值得壹說,就是印度人在飲食上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藝術。

在吉隆玻的壹家傳統印度飯店裏,食物是被盛在香蕉葉上端上來的。米飯、煎餅、咖喱、蔬菜、雞肉、魚肉、蝦、螃蟹等等各種食物都可以盛,然後他們的侍者,也是很神奇,手托著軟綿綿的葉子,在桌子中間麻溜的穿梭,食物不散、不落,步伐輕盈。

還有壹個能夠體現印度人在餐飲上表現出行為藝術的飲食,是拉茶,也就是奶茶。拉茶就是把煮好的奶茶盛在兩個杯子裏,兩只手壹高壹低,盡量形成大的落差,然後把杯子裏的奶茶互相倒,拉的越高,奶茶裏混入越多的空氣,泡沫越多,味道也就越好。

那為什麽在馬來壹定要提到這個拉茶呢?因為最早,在印度本土並沒有拉茶,而是這些移民到馬來的印度人發明的。在比較好的印度飯店裏,會請專門的小夥子來表演拉茶,熟練了以後,兩個杯子之間的落差更大,身體也會隨著變換角度,好像表演雜技壹樣。

印度人的作息,和華人也完全不壹樣。華人的飲食店早上很早就開門,大概6點左右就能吃到早餐了,這個時候印度餐館還是大門緊閉。但是到了下午3、4點,華人餐館都陸續打烊了,這時候印度人那邊就熱鬧起來了,壹直到晚上10點多上街,還是能看到印度人很嗨的坐在嘛嘛檔裏吃飯喝酒、看電視聊天。

所以基本上可以說,華人和印度人這兩大民族,支撐了馬來西亞美食的魔幻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