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從復盛宮到喬家大院,追尋草原絲綢之路的傳奇

從復盛宮到喬家大院,追尋草原絲綢之路的傳奇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傅生西電永濟大金黑茶,孫華攝於北涼關帝廟。

包頭市喬家金街楊建林攝

在內蒙古包頭市的博物館裏,有壹批特殊的文物——大磚茶、整捆煙葉、銹跡斑斑的駝鈴、運貨用的駝架...並不珍貴,更談不上華麗,只是清代至民國時期包頭地區常見的物品,卻對這座黃河北岸的草原城市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意義。

萬裏茶道新商貿城

清初,壹度阻斷的草原絲綢之路恢復繁榮,形成了以福建武夷山、湖北漢口為起點,南行橫跨大半個中國,經內蒙古至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國際貿易通道。這條通道穿越萬裏,商路上的主要商品從絲綢變成了茶葉,所以也被稱為“萬裏茶道”。

19年的20世紀40年代,在中國與俄羅斯的邊境貿易城市查克圖,茶葉已經排在中俄貿易的首位。茶葉貿易的繁榮源於草原民族對茶葉的巨大需求。無論老幼貧富,草原上的每個人都愛喝茶。“壹日無食,不如壹日無茶。”茶不僅是生活必需品,而且在貿易中起著貨幣作用。“行人入其境,需買磚茶助兩岸。”在草原上,“壹只羊大概值12塊磚茶,或者15塊,是駱駝的十倍。”

茶葉在草原暢銷的同時,大量毛皮原料被運往中原。壹些地理條件優越的黃河碼頭成為南北貨商的聚集地。

200多年前,包頭只是黃河邊壹個不知名的小村莊。由於黃河改道,包頭,壹個新的黃河碼頭,被創造出來。隨著萬裏茶道國際貿易的繁榮,包頭逐漸發展成為西北地區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大量的內地茶葉、煙草、棉布等物品在此聚集,被運到草原腹地販賣,換取皮毛、羊、駱駝等,再銷往中原。

駝隊是當時草原商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在著名商號“大生魁”的鼎盛時期,有近兩萬頭駱駝,很多底層的勞動者靠拉駱駝為生。茶葉、煙草、駝鈴等物品見證了包頭的城市發展史。如今,它們被放在博物館的陳列櫃裏,向人們講述萬裏茶道的故事。

先是復盛公,然後是包頭市。

清代,長城內居民將殺虎口稱為“西口”,張家口稱為“東口”。進入西北草原後,向西可達寧夏、青海、新疆,向北可進入蒙古腹地。大漠草原的廣闊市場和萬裏茶道的財富故事,吸引了大量山西、陜西人到口外謀生,民間稱之為“西進”。包頭因南海子黃河碼頭而成為“西進”的理想目的地之壹。

在眾多關於“西進”的故事中,山西祁縣人喬桂發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他是山西商人喬致庸的爺爺。喬貴發在乾隆二十年(1755)左右來到包頭。他從為軍隊和商旅提供草料、大豆等物資開始,然後管理倉庫,為蒙古商人提供貨物、食物和住宿,建立了“廣生功”商號。廣生宮在業務蒸蒸日上的時候卻因投資失敗而遭受重創,壹度瀕臨破產。重新崛起後,改名為“復生宮”。喬致庸接手喬氏家族的生意後,成立了以豪為品牌的企業集團。復名的業務範圍很廣,包括茶葉、綢緞、藥材、皮貨、糧食、典當、服裝估價和貨幣行業。喬致庸重商不重利,重視管理人才,善用人才,為喬壹生的持續繁榮奠定了基礎。

商業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集中和城鎮的發展。嘉慶十四年(1809),總監薩拉齊總裁判所將檢查衙門遷至包頭,包頭村改為包頭鎮。同治九年(1870)前後,包頭以喬氏店鋪為核心,圍繞商業區修建了城墻。這是包頭最早的建城史,所以民間有“先有公復興,後有包頭城”之說。

包頭市有很多宗教建築,反映了當時多元文化的交匯。晉商崇拜財神和關公,財神廟和關帝是他們經常去的地方。輔政寺是當地蒙古族信仰的藏傳佛教寺廟。清真寺是陜甘寧回族的宗教場所。

為了滿足當地居民和商人的需求,城東南的龍王廟修建了許多菜園,甚至還發展了專門的行會組織“遊園”。喬的菜園是包頭市的壹個大型菜園。現存的光緒年間碑刻中,也有福生院參與集資重修龍王廟的記載。

草原絲路時代的新篇章

經商致富後,喬致庸在家鄉蓋了房子。同治初年(1862),開始在祁縣喬家堡村舊屋西北修建新樓,取名“中堂”。同治十年(1871),建東南院和賽那寧,四院分別位於街的四角。光緒二十四年(1898),喬家買下四院中間的兩條街巷,東建門樓,西建祠堂,封閉所有院落。民國時期,隨著喬人口的增加,房子擴建。

這座私宅經過喬家幾代人的修建,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宅,民間盛傳“皇族有紫禁城,房舍看喬家”。整個建築群布局嚴謹精巧,磚石、木雕工藝精湛,是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典範。

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推進,傳統的萬裏茶道逐漸衰落。喬的商業王國也成了歷史的背影。

如今,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博物館,山西喬家大院向海內外遊客展示著晉商文化和山西民俗。在東河區傅生西糧油店舊址上,修建了壹條復古商業街“喬家金街”,街上保留下來的呂祖廟、財神廟等清代建築成為了這段繁華歷史的見證。

“壹帶壹路”倡議的提出,為草原絲綢之路再次輝煌帶來了新的契機。隨著“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穩步推進,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三國合作項目陸續上馬,貿易額不斷增加,人員往來更加頻繁。草原絲綢之路開拓進取、互利合作的精神,譜寫了新時代輝煌的新篇章,必將為沿線各族人民帶來新的福祉,創造更多精彩故事。

(作者康建國是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04月07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