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信,盡管有些人認為事物不是絕對的,但他們不能否認童年的重要性。
因為,很多人成年後會發現自己的人生並不順利,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壹次之後會反復出現,陷入惡性循環。
比如,壹個女人在交往了多個男朋友之後,還是沒有壹個好的歸宿。她以為她只是去見個人。或者說,有些專業人士總是壹次次跳槽,無法在壹個公司紮根。他總覺得公司不好。
為什麽我們總是在類似的事情上吃虧,犯錯?和童年經歷有什麽關系?
這本書《0次10000次》可以解答以上困惑,幫妳打造壹個全新的人生劇本。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每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都是由四個內在部分組成的:內在的孩子、內在的判斷、應對方式和成人的自我。
當我們感知並修正自己的應對方式時,就能看到自己內心的沖突、傷口和心結。然後,我們才能重新認識自己無法控制的情緒和感受,通過刻意的練習,擁有壹個更加穩定的成年自我,最終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創造出壹個全新的關系模式和行為模式,不被難以改變的命運所糾纏。
這樣,妳才能從黑暗中爬出來,站在陽光下。從此以後,不好的體驗會發生0次,好的體驗會發生10000次。
作者Gita Jacobs是德國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壹,致力於認知行為治療、圖式治療、門診、臨床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很多職場女性,她們是當之無愧的女強人。然而,壹旦戀愛或結婚,他們就變成了諾諾的附庸,不知道如何處理親密關系。
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反差?追根溯源,不難發現,這些女性的基本需求在童年或青春期都沒有得到滿足,從而形成了不利於她們成長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作者認為兒童的基本需求包括:與他人有穩定的聯系;自信和能力;表達需求和感受的自由;自發性、趣味性和遊戲性;現實的界限等。
回到上面的案例,這類女性可能生活在父母離異,或者父母壹方有暴力傾向的環境中,因為無法滿足與他人穩定接觸的需求,讓她們處於被遺棄和虐待的恐懼中。成年後,她也會因為害怕失去另壹半而委屈的去討好對方。
所以,即使長大了,童年的經歷也變成了內心的孩子,留在記憶裏。壹旦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就會叫醒這個沈睡的“跟蹤者”。
當內心的孩子支配了我們,我們的認知和行為就會顯得幼稚,仿佛回到了童年或青春期基本需求被忽視的場景。
作者把內心的孩子分為三種:受傷的內心的孩子,被寵壞的內心的孩子,快樂的內心的孩子。
在不同的情況下,會觸發不同的內心孩子。比如當妳感到被拋棄、被拒絕、被排斥的時候,就會導致內心孩子受傷。我們會感到孤獨和悲傷,被壹系列的負面情緒壓垮,仿佛被全世界拋棄。
雖然,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是成年人了,也許是父母了,但是當這些情緒進來的時候,我們還是不知所措,內心有個聲音告訴我們:我不舒服,我很難過。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做自己的父母。”
如果受傷的內心小孩讓我們覺得不舒服,那麽內心的法官無疑會讓我們變得更糟。
為什麽?因為內心的審判者代表了那些從童年到青春期有害的聲音。
這些聲音帶來的信息都是負面的,總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可愛,覺得自己很無聊或者很無能。
作者把內部評委分為兩類:壹類是苛刻的內部評委,對我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讓我們承受極大的壓力;壹個是輕視我們懲罰的內在法官。
在大多數情況下,內部判斷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父母、兄弟姐妹,或者親戚、老師、同學。他們為了滿足我們自己童年或青春期的需求,而忽視和漠視我們的感受。
比如我學生時代,父母對孩子成績要求嚴格。如果他們沒有得到90分以上,他們會侮辱他們的孩子不努力學習,不取得任何進展。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有壹個對成績要求很高的法官。他會要求自己隨時隨地做到最好,所以他給自己很大的壓力,怕自己做不好讓別人失望。
同時也要意識到,內心的判斷通常是和受傷的孩子壹起存在的。所以,想要治愈內心受傷的孩子,就需要擺脫內心判官的束縛。
那麽,我們能做些什麽來擺脫內心的評判呢?作者提出了四個步驟:
第壹步是做壹份清單。這壹步是要找出那些給妳壓力或者貶低妳的信息是從哪裏來的,回憶壹下是童年還是青春期,是在什麽情況下,是誰導致了妳貶低自己甚至討厭自己。
第二步,做出改變。這壹步要盡量減少內部評委帶來的有害思維模式的影響,學會分辨那些聲音是有害的還是可取的。
第三步,學會反對。如果我們想與心中有害的聲音作鬥爭,我們可以制定新的生活規則來反駁它們。寫下壹張妳認為很重要、很美好、願意遵守的規則清單。
第四步,減少有害信息。把從小到大的信息分等級,確定每條信息對妳的影響有多大。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童年的經歷形成了內心的孩子和內心的法官。
不愉快的經歷可以看作是童年帶來的絆腳石,可能是父母不經意的壹句話,也可能是同學或老師傷害的記憶。
有些人成年後可能偶爾會想壹想,幾乎不會被這些絆腳石傷害;有些人被這些絆腳石傷了壹輩子,壹輩子都放不下。
無論是否嚴重,處理情緒困難都有相應的策略,心理學上稱之為“應對”,采取哪種應對方式取決於個人和童年經歷,主要有三種應對方式:
第壹,服從。
聽話的人會按照自己認為別人喜歡的方式行事。在取悅別人的時候,這樣的人會在某種程度上感到穩定和安全。這種人通常自尊心很低,對自己缺乏信心,很難感知到自己的需求。
第二,避免。
面對負面情緒,這類人往往會求助於酒精和毒品,或者將註意力轉向電視和手機。雖然,從短期來看,回避可以在壹定程度上緩解負面情緒,但從長期來看,回避不僅阻礙了我們實現夢想,也阻礙了我們滿足對自主性、連接性和能力的需求。
第三,過度補償。
過度補償是指壹個人的行為與受傷的孩子和內心的法官對他們說的完全相反,好像這是真的壹樣。舉個例子,壹個女生以前被別人嘲笑長得不好看,穿著土氣,但是長大後可能會裝成勾搭專家來抗衡自己內心的聲音。
知道自己的應對方式後,可以通過強化成人自我的方式,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重新書寫人生劇本。
如何強化成年人的自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首先,計劃改變。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了解了自己的內在性格。現在我們可以先問問自己想改變什麽。改變的意願有多強,能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
第二,實施變革。我們可以創建壹個活動列表來激活我們成年的自我。比如學習新的東西;和妳的好朋友聊聊生活中對妳重要的事情;運動;對自己負責;每天寫下自己真正做好的事情;讀壹本書或報紙;做自己喜歡的事;嘗試新的食譜等等。
雖然童年已經壹去不復返,但幸運的是,成長可以帶來改變。
我們還可以學習,重寫自己的故事劇本,擁抱那個沒有被妥善照顧的內心的孩子,與內心的審判者和解。
如果妳還陷在童年的泥潭裏,不妨打開《0次和10000次》這本書,仔細研究壹下。
或許,妳可以從中發展成人的自己,提升自己的知識化水平,創造壹個全新的人生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