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音樂基礎參差不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對教師的教育觀念、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期望。
1.概念之前的圖像
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先概念,後舉例,後練習”。在壹次“連線”教學中,我覺得學生很難區分持續的線條和流暢的線條,於是我改變了這種傳統做法,嘗試了“先形象,後概念”的做法,效果確實出乎意料。
首先,我從感性開始,我展示了“︵".提問;“同學們,看壹看,想壹想。這條狐貍線長什麽樣?”。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這時候我告訴他們:“在音樂的旋律裏,那叫連接。”。然後我讓學生聽模特唱歌,然後試著在拍子部分唱,讓學生牢固地理解延音線。這種教學方式比執著於概念,強行死記硬背要容易得多。學生也很樂於學習,達到了學生自己嘗試的目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主體參與,鼓勵創新
現代課堂教學認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積極參與是創新教育的真諦。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大膽嘗試新知識、新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從而極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演唱《龍舟競渡》這首歌的過程中,我首先提出了“用什麽表達方式可以讓歌曲聽起來更活潑?”同學們熱烈討論。有同學提出,壹半可以唱歌,另壹半喊“加油,加油”。同學們都很興奮,躍躍欲試,我就把他們分成兩組,壹起感受這種形式的實際效果。果然,這首歌聽起來豐富活潑。然後我鼓勵同學們思考:賽龍舟的場面很熱鬧,大家都在爭先恐後。壹會兒妳快,壹會兒我快。我問:“同學們能不能試著改變它的歌唱形式來表達這激烈的龍舟賽場面?”這樣,學生初步接觸到了音樂的和諧與豐富,同時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培養。
第二,提供說話的空間,給表達的機會。
1.談論想法和經歷
想法,也就是感受,是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回味和總結。積極的想法需要良好的態度。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當學生的行為得到老師的肯定、鼓勵和贊賞時,他們會產生愉快而積極主動的情感體驗,他們會以飽滿的熱情和信心投入到學習中。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用愛心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和創新,才能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思維。要讓學生根據教學任務有獨立的創造和實踐,讓每個學生的思維不受限制,讓他的每壹個思維閃光點都得到充分的鼓勵。在活動中,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自由設計活動內容。
2.說出標題,思考內容
作品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在歌詞、旋律、節奏中,體現在創作的背景中,也體現在作者賦予作品的標題中。可以說,標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比如告訴學生樂曲的標題後,讓學生想象題目,然後談談自己的理解。有同學說:“好像看到壹個人駕著馬車,揮舞著鞭子在運糧食。”“不,應該有很多車廂,這樣才能突出運糧的繁忙,”老師趁機啟發學生。“妳能想象那是壹種什麽樣的場景嗎?”學生們很快就想到了溫馨、忙碌、喜慶的場景。“老師,我還聽到了農民伯伯快樂的歌聲。”"這位農民伯伯糧食豐收,心中充滿了喜悅.".....同學們表達了自己想說的話,沒想到題目上簡單的七個字,卻能引起同學們說這麽多話。學生越說越積極,對音樂的理解也越深刻。像這樣有目的、有選擇地講題,可以事半功倍,也為接下來的“聽”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第三,結合生活經驗,拓展創作空間
音樂創作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音樂教學中,有許多內容適合學生進行模擬練習和發散性創作。教師必須善於捕捉這壹契機,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導學生自覺嘗試創造,通過創造性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創造。
1.組合性能創造
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小學生活潑好動、表現力強的特點,給他們提供表演的機會,讓他們嘗試自己創作表演,提高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例如,學生可以通過表演歌曲、用動作表達節奏、根據音樂進行自制動作等方式,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進行情感體驗和形象思維,讓學生發展豐富的想象力,創造性地表達音樂。具體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客觀、生動地表達自己對歌曲的感受和情感體驗。學生在體驗歌曲的情感時,對內在美有壹定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生動地表現歌曲的情感和內在美,這是創造美的壹種表現。
2.結合歌曲創作
有計劃、有意識地安排學生結合歌曲內容的互換性進行創作編輯活動,鼓勵學生學會舉壹反三,學會靈活變通,大膽嘗試。邊唱邊表演是小學生特別喜歡的壹種教學形式,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更希望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歌曲容易用動作表達,就要啟發學生結合生活,發揮想象力,寫出自己的動作來表達歌曲。
音樂家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人生的壹泓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當今,創新教育已成為世界教育的壹大發展趨勢。每壹位音樂人都應該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創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主動、自主地接觸音樂、參與音樂、創造音樂中展開想象和創新的翅膀,徜徉在充滿創造快樂的音樂殿堂。
第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實踐的過程,不同的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想象會有壹定的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不同的生活環境、經歷,營造民主平等的和諧關系,在教學中靈活務實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勇氣,積極參與教學,激發學習熱情,有效實現教學目標。新課程觀認為“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應該是針對全體學生,而不是培養專門人才,音樂課的壹切教學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然而,傳統的班級授課制是以班級為單位,按照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限制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獨立性,學生在學習中的探索性和創造性,學生缺乏交流、合作和動手機會。然而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老師唱“獨角戲”,學生很少參與。學生往往成為被動的傾聽者和機械的模仿者,主體地位和獨立性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獨立學習的心理和對音樂的興趣。解決這壹問題的關鍵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學生的個性,理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將教師從“教師”的角色轉變為音樂實踐的主體,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
第五,以課堂為主渠道,從生活中取材,發展創新思維。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植根於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教學服務,對於創新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們經常看到爸爸媽媽在家裏給他們做飯,在廚房裏忙碌,我就把它運用到《購物》的教學中,讓孩子們壹次當好“爸爸媽媽”,分組組成各種“小家庭”,開展“烹飪比賽”,讓學生們以鉛筆盒為烹飪工具,以橡皮為菜肴進行烹飪。在報菜名時,要求學生以“××××”的節奏說出菜名,這些菜名將代替歌曲中“××××”節奏的歌詞,以演唱的形式向他人介紹自己家的“成就”。在教學中,學生從生活中提取生活經驗,在教師的指導和鼓勵下進行總結和創造,最終回歸生活。這些設計讓音樂教學變得生動而平凡,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音樂其實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