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大家都知道紅樓夢中的賈母也是出了名的挑嘴。挑嘴不說,此老太君也是壹個非常註重養生的人。那麽到哪裏去找既美味又養生的食物呢?
紅樓夢中史太君宵夜 鴨肉粥
原文賞析
榮國府元宵開夜宴,眾人在大觀園玩樂至深夜。賈母說:已經下半夜了,我覺得有些餓了。鳳姐兒忙回答說:“有預備的鴨子肉粥(《紅樓夢》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王熙鳳效戲彩斑衣)。”這鴨子肉粥便是用鴨子煮的粥。鴨子肉粥有滋陰養胃的功效,熬夜後服食鴨子肉粥,既可充饑,補充機體水分,又可防止肥膩太過而影響睡眠,導致飲食積滯而損傷脾胃。
寶玉要芳官別睡覺,外出玩壹會兒後好吃飯。芳官說:“若是晚上吃酒,不許叫人管著我,我要盡力吃夠了才罷。”寶玉說,這個容易。壹會兒,柳家的果然叫人送了壹個盒子來,其中壹碗是酒釀清蒸鴨子……並壹大碗熱騰騰碧瑩瑩綠畦香稻粳米飯。寶玉聞著,倒覺比往常之味有勝些似的,遂吃了壹個卷酥,又命小燕也撥了半碗飯,泡湯壹吃,十分香甜可口(《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憨湘雲醉眠芍藥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鴨子肉粥 :凈鴨肉100克,大米100克,調味品適量。將鴨肉洗凈,切細;大米淘凈備用。先將鴨肉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煮沸後,再下大米煮粥,同煮至粥成時,下蔥花、姜末、食鹽、味精等,再煮壹、兩沸即可服食。
酒釀清蒸鴨子 :鴨子1只,去毛雜,洗凈,切塊,放沸水中汆片刻取出,放入碗中,用酒釀汁(北方叫糯米酒)、細鹽拌腌片刻。將鴨肉塊盛湯碗中,外面放些蔥段、生姜片、花椒、料酒、食鹽等調味品,入鍋蒸四小時即可服食。
中醫觀點
鴨肉,又稱鶩肉、家鳧肉,為鴨科動物家鴨的肉,全國各地均有飼養。鴨的品種較多,羽毛有白、黑褐、斑褐等不同顏色,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北京鴨、麻鴨等,入藥以老而色白,肥大而骨烏者為佳
鴨肉性味甘、鹹,微寒,入脾、胃、肺、腎經,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之功,本品性味甘寒而長於滋胃陰而除熱,又有利濕之功,故對陰虛而見水腫者甚宜。《》言“鴨肉補虛除客熱,利臟腑及水道,療小兒驚癇,解丹毒,止熱痢”。《名醫別錄》言其“補虛除熱,和臟腑,利水道”。《隨息居飲》言其“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止嗽息驚”。
營養分析
鴨肉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鈣、磷、鐵及維生素等,既是美味佳肴,又是補養珍品。鴨是水禽,尤適用於體內有熱,上火者食用,特別是壹些低熱,虛弱,食少,大便幹燥和水腫者,食鴨肉最為適宜。鴨可煮食、飲湯、鹵食、蒸食,烤食。但鴨肉甘寒,大便溏薄、體質虛弱、四肢逆冷者不宜食用;食鴨肉時不宜與大蒜、木耳、鱉肉同用。
清蒸臭豆腐味如“米田***”
中國人常說“吃香的、喝辣的”,以香噴噴的佳肴和熱辣辣的美酒為口福的總括;又說“口有同嗜”,認為天下人都愛吃香噴噴的食物。可是,事實並不盡然,在中國人的裏,有許多奇臭無比的食物,偏偏有人愛吃,簡直到了“嗜臭如命”的地步,就不得不令人嘖嘖稱奇了。
提起臭的食物,頭壹個想起的當然是臭豆腐,從街頭經常可見油炸臭豆腐的推車食攤,就知道有多少人愛吃它了。也許有人要說:臭豆腐本來雖然很臭,可是壹下油鍋炸過以後,臭味就不見了,而且散發出可口的香味,愛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其實並不是“逐臭之夫”。這種說法或許有些道理,可是“清蒸臭豆腐”是江浙館子裏的壹道名菜,在生的臭豆腐上撒點蔥花、辣椒丁,淋些醬油,隔水蒸熟,端上桌來,鄰桌的人還以為坐到正有人上大號的廁所邊上了呢!回頭壹看,原來是這桌的人在吃清蒸臭豆腐,偏偏點這道菜的人還真不少。上江浙館子,叫壹碟清蒸臭豆腐,老板就知道客人是在行的吃家了。掌廚的在燒菜時會特別用心點,不敢馬虎。
清蒸臭豆腐雖是江浙館子的壹道名菜,但最早發明臭豆腐、吃臭豆腐的卻是明朝時安徽黟縣人。
據明人李日華在《蓬櫳夜話》上說:黟縣人喜歡在夏秋間用醢使豆腐變色生毛,而後把它擦幹凈,投入沸油中煎炸,再撈出和其他食物壹起煮來吃,據說有“海中鱷魚”之味。
醢是肉醬,在熱天裏最易腐臭變味,豆腐浸在變臭的肉醬汁裏,想不發黴變臭、生出綠毛黑斑都難,安徽和江浙人卻偏愛這股特殊的臭味。
今天做臭豆腐的商人,當然也需要壹缸“臭汁”,臭汁怎麽制造,每家制造商各有秘方,有的用野莧菜梗切段泡水,讓它自然腐臭生汁,有的在水中投入壹把稻草,放些向菜市場魚販要來的臭魚鱗、臭魚肚、爛蝦頭、蝦殼,或加入豬肉、鹹鴨蛋汁,以制成臭汁,也有的是把酸菜或荊菜和姜洗凈,放入水缸中,加入鹵味料,泡入適當開水,使其腐爛,產生臭味。
臭汁制好後,把新鮮的豆腐幹用布壹塊塊包好泡入臭汁中,臭汁裏的細菌和黴菌會分泌蛋白分解酵素,使豆腐中的蛋白質分解,產生如肽、胺特有的臭味。新鮮豆腐幹泡入臭汁中,快的兩三個鐘頭,慢的也只需壹二天,就可制成臭豆腐了。而那缸臭汁才是寶呢!最少可用上兩年。
記憶中的西瓜菜
對城裏的孩子來說,鄉下是壹個充滿奇趣、值得期待和向往的地方。
兒子小時,每到假期就想去鄉下,但他頑劣得令人頭痛,有壹次竟然跑進舅舅家的西瓜地裏,把大小十多個西瓜都掏壹個洞,然後壹壹嘗遍。成熟已甜的,吃得多些,未成熟的,就淺嘗壹口。他以為,只要不把瓜摘下,掏個小洞,等於蟲兒在上面叮壹口,關系不大,哪知道後果嚴重。舅舅氣得,我把他揍了壹頓算長了個記性。而那十多個瓜,只好提前摘下來堆在院裏,準備切碎餵豬。
那時舅舅家人多收入很低,眼睜睜看著可賣到城裏的瓜,就這樣被兒子廢了,我心裏既疼又可惜。悄悄到集市上去割了點豬肉回來,用醬油腌上半小時,然後切成丁,分別放進三個被掏空瓤的西瓜裏,上籠蒸透。舅媽不知道我要做啥怪菜,在竈間看我跑進又跑出。而兒子,我則罰他坐在竈前燒火,不停地把柴枝折斷,塞進竈堂。兒子自知闖下大禍,不敢言語,賣力地幹活。他的兩個表哥在旁幫著,不大會兒,三人就被熏得滿臉黑煙,熱得滿頭大汗。
半小時蒸透,我把蒸餾水倒入大缽留待備用,拿出瓜裏蒸好的豬肉丁,剝掉瓜殼表皮,切成大塊入鍋翻炒,再倒入蒸好的豬肉丁炒片刻,就得了三盤香味濃郁的西瓜炒肉。舅媽聞著味,早忍不住取了筷子來先嘗為快。
另取了兩個西瓜,去皮和瓤切片,滾水裏焯過,下炒鍋和青椒、紅椒炒熟,鄉下沒啥調料,炒菜只有醬油、鹽,豬油很珍貴,壹般用得少。所以起鍋時,把蒸瓜留下的、帶有肉香味的蒸餾水倒入,翻炒幾下拿出。看上去顏色白綠紅相間,湯汁鮮香。
再取兩個大西瓜去皮和瓤、切成絲,加上醬油、少許醋、鹽。鄉下房舍四周都種有各種小菜,故小蔥、香菜等隨要隨摘,再加入姜絲、辣椒粉,拌均勻,就成了半盆涼拌西瓜菜。
再取壹個小西瓜切成薄片,配上切成片的土豆,等水燒開,下土豆片煮片刻,再下西瓜片,煮沸後,加上蔥花、鹽、少許油,就成了半盆清香撲鼻的西瓜土豆湯。
這幾樣菜帶著西瓜特有的清香味壹到桌上,大家頓時垂涎欲滴,我笑:“舅舅說把這瓜拿去餵豬,我覺得可惜,所以算是廢物利用。”舅舅大贊:“香,香,從來沒吃過這麽香的菜,拿酒來!”
桌上的西瓜菜很快壹掃而盡。很多年後,大家再聊起這滿桌西瓜香的菜時,仍津津樂道。後來有親戚也如此仿做,但總覺得不香。其實我知道,是因為那時的日子太苦,生活中略有些許精彩,便成了可以銘心刻骨記憶壹輩子的事了。
三河米餃因陳玉成出名
在安徽合肥不遠處有個三河小鎮。這裏有壹種秈米粉制作的帶餡極有名氣,人稱“三河米餃”。它與太平天國的青年將領陳玉成甚有瓜葛。
陳玉成生於廣西籐縣,14歲參加洪秀全領導的金田起義。並成為太平天國後期最重要的將領。
1858年,陳玉成率太平軍與清軍另壹主力湘軍決戰於安徽合肥的三河鎮。年輕的主帥身先士卒,壹馬當先沖入敵陣,全軍將士備受鼓舞,無不奮勇殺敵。太平軍猶如天降神兵,經數日苦戰,全殲湘軍李續賓部,徹底扭轉了天朝後期軍事上不利的形勢。天王洪秀全為表彰陳玉成的赫赫戰功,加授他“英王”稱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太平軍“三河大捷”。陳玉成的豐功永載史冊。
英王陳玉成的軍隊愛護百姓,所到之處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三河鎮老百姓擁護太平軍,在戰鬥最艱苦的日子裏,家家戶戶給太平軍將士送吃送喝。其間,最受太平軍戰士喜愛的就是“三河米餃”了。以後,陳玉成及太平軍的足跡踏遍了江南江北,“三河米餃”的美名也被傳揚到各地,至今盛名不減當年
結語 :鴨肉粥這樣的養生美食可不是在哪裏都能夠遇到的哦!大家還是趕快收藏起來吧!以免下次找不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