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慕邦土司被調任英國,其勇氣被納入慕邦統治。65438年至0890年,英國利用果敢土司與慕邦土司的友好關系,指使慕邦土司勸說果敢土司在英國投資。
1897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三年,將《中緬條約》的補充條款大膽納入英屬緬甸的版圖。此時此刻,果敢已經正式成為英屬緬甸的壹部分,以漢族為主體,與雲南省鎮康縣風俗文化相同的果敢華人成為英屬緬甸國民。
本應納入漢族統治的果敢地區,因殖民統治的入侵改變了歷史發展方向,正式進入其他國家少數民族的發展軌道。
果敢華人長期與內地漢族隔絕,政治聯系和文化交流沒有得到加強。中國文化教育的缺失導致漢文化的意識形態未能獲得主導地位,最終被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所取代。隨後,在緬甸政治中,果敢壹直扮演著少數民族的政治角色,強化了果敢華人作為壹個民族的存在。
但2009年果敢事件後,果敢失去民族獨立和自治權建立親緬政權,緬軍在境內大力開辦緬語學校,引進緬語教師。
2016年,老街區和張弓區共有168所國文(漢語)中小學,在校生20811人,其中初中生340人,小學生18715人,學齡前兒童178人。緬甸留學生11844,緬甸教職員工418。緬甸老師開始和中國老師平起平坐。
其實果敢人看待中國的方式和馬來人看待中國的方式是壹樣的。在湖南師範大學2017進行的曼德勒福清中文學校果敢地區學習緬甸語學生家庭調查中,有:
在民族認同方面,該地區大部分學生家庭認為自己是漢族。30個學生中,25個填“漢族”,4個填“果敢族”,其中漢族和果敢族都填的學生只有1。他認為自己的祖先出生在中國,是漢族,而父母和自己都出生在緬甸,所以應該是果敢族。
據調查,他們來這裏學習緬甸語,壹是因為果敢政府對果敢青少年未來的思考,二是因為他們有學習自己民族語言的意識。班裏壹個同學壹本正經地說:“作為緬甸國民,應該學習自己國家的語言,學緬甸語便於融入緬甸社會。”
在民族認同上,東至郊區的果敢人都認為自己是果敢人。
雲南大學2016昆明中文學校調查也顯示:
勇敢的學生漢語水平很高,英語尚可,緬甸語很差。果敢學生及其家長非常重視這三種語言,尤其是緬甸語,大部分學生表示希望學習緬甸語。
勇敢的學生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對象交流時會使用不同的語言,他們會通過選擇不同的語言來建立自己的身份。這項研究還發現,果敢學生對中國文化以及他們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有著強烈的認同感。
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果敢地區的漢族文化將繼續保持強勢地位。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緬甸政府的支持,越來越多的果敢人會加速融入緬甸,迅速接受緬甸少數民族的定位。
馬來西亞華人被視為國家的主體族群,但除了保持華人傳統,80%或90%的馬來華人都會強調自己是馬來西亞人,正常對待就好。他們之所以感到難過,是因為果敢民族是從最大最有凝聚力的漢族中分裂出來的,這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