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油;醪糟;白酒;冰糖;青花椒;
牛油400g;菜油100g;娟城郫縣豆瓣150g;幹辣椒150g(用於制糍粑海椒);白酒10g;醪糟25g;姜23g;小蔥15g;大蔥10g;蒜20g;鮮花椒20-25g(若無可用幹花椒8g加白酒浸泡);豆豉10g;冰糖15g;各種香料30g;
私家火鍋底料,嘗試之後基本滿意,感覺尤其適合我家的口味,更適合大部分家庭小批量制作的需求。
做法和步驟
1150g幹辣椒洗凈後用水先泡20分鐘到半小時;泡好的辣椒用剪刀剪成小節備用;泡好的辣椒撈出放入鍋中,加入壹杯水,把水煮開後轉小火煮5分鐘(以上比例和時間是我試驗出的,在我家的爐火溫度下,恰好使辣椒充分軟身,且鍋內多余水分基本煮完,若不好把握水可以多加壹點,煮完剩余的水可用於火鍋中);把辣椒倒入攪拌機,或者把攪拌棒放入鍋中直接攪拌成濕的辣椒碎,即成熬制火鍋最重要的原料——糍粑海椒。
2提前將綜合香料沖洗幹凈用溫熱水浸泡,去除中藥味;如果用生的菜油,首先將菜油燒至冒煙,然後關火冷卻幾分鐘,再加入牛油慢慢熬化;油全部熬化並感受到油溫之後,加入蔥、姜、蒜用120-130度左右小火炸出香味,約5分鐘後香料有些變枯即可先撈出,稍後再用;
3加入豆瓣醬略熬,輕輕攪拌防止粘鍋;加入壹半的糍粑海椒,用100度左右的火力熬15分鐘;
4加入另壹半糍粑海椒,攪勻後油溫會下降,再繼續熬15分鐘,保持油溫在90-100度左右;將浸泡好的香料瀝去大部分水分,用石舂略微把香料砸壹下加入鍋中;同時加入先前炸過的蔥、姜、蒜,倒入白酒,壹邊攪拌壹邊用80度左右微火熬制15-20分鐘;
5加入新鮮的青花椒(或泡過白酒的幹花椒)和豆豉;再熬制5分鐘,最後加入醪糟和冰糖;小火最後熬5分鐘左右基本就可以關火;熬好的火鍋底料盛出,自然放置到降溫,然後用保鮮袋或者保鮮盒分裝,冷凍室保存,隨吃隨用。
6糍粑海椒常常出現在四川火鍋底料配方中的川式糍粑海椒,應該就是把幹辣椒弄濕後再打碎。可能過去打碎濕辣椒的過程像舂糍粑壹樣,在石舂裏完成,得名糍粑海椒。不過現在實際操作時還是使用料理機方便壹些。幹辣椒的芳香很多時候鮮辣椒是不能取代的,就像幹香菇和鮮香菇風味也不同壹樣,使用幹辣椒必然有它的道理。但幹辣椒在油鍋裏不消時就糊了,根本不耐熬,所以又想用幹辣椒,又不想它糊,增加水分煮到回軟是必然選擇。
7在民間糍粑海椒有很多方法可制,有的煮完辣椒會剩余大量辣椒水,當然辣椒水最後還是用來煮火鍋。反復對比,我最喜歡的還是這種水煮之後辣椒吸飽水分,水分也恰好用完的版本,壹點不浪費。只是時間、水與辣椒的分量要反復嘗試,精心計算,目前這個菜譜給出的就是我最終確定的版本,各家火力有別,嘗試時如果感覺水不夠可以再補壹點,用不完的水最後可以用於火鍋中。
8小貼士:1、用途:火鍋底料用途很廣,不僅可以做火鍋,後面會寫到的麻辣香鍋、以前寫過的烤魚等也都可以用,此外還可以煮火鍋面、火鍋粉、冒菜、冷鍋魚等等等等,濃郁辛辣的滋味比壹般的豆瓣醬打底燒菜要高很多個層次,絕對是最強秘密武器。2、分量:這個分量制作壹次的底料夠我家吃大半年,所以不再增加分量,但是小分量的底料熬制時間不宜長,合計約壹個多小時。有的店家用十幾斤牛油大量熬制底料要花幾個小時把香味熬透,風味也確實會比小分量的要更加醇厚,家庭制作確有許多無法彌補的短板。3、下料順序:我根據大量配方總結出的比較通用的加料順序是:先練濕性香料,如蔥姜蒜;再煉辣椒性香料,如郫縣豆瓣,糍粑海椒;再煉熱水泡過的幹性香料;再煉鮮花椒或泡過白酒的幹花椒;最後是豆豉或者芽菜之類;停火前酒釀以及白酒和冰糖再來點,水分熬掉香料也全都煸到位就可關火。4、比例:根據我對多個方子的統計,每樣材料在油中的比例沒有硬性規定,有的甚至差別很大。我想首先要看各人對麻辣的承受能力,我給出的這個油量下辣椒比例已經偏高,如果想要再增加辣度,只有改變辣椒品種,如果要增加辣椒分量就得連油壹起增加,否則這個油料比例很容易就熬幹了。5、香料:參照鹵豬尾末尾介紹的香料,壹般鹵料都可以加,如果有幹崧、靈草、川芎等近年來火鍋流行的香料加壹點則更好。需註意的是火鍋香料的分量都要比鹵肉時少,因為油溫高過水溫,味道容易煸過頭使底料發苦,而香料不足是可以在後期起火鍋時再補的。6、時間:熬制的時間其實不是固定的,以上時間僅供參考。實際是根據油量結合觀察,發現鍋裏的材料水分幹了但尚未焦的時候就加新的料,全程小火甚至微火,油多料多時耗時要幾小時,油少的時候壹小時之內搞定也不壹定,時間以實際觀察為主。比如我的糍粑海椒就分了兩次加,因為第壹次下入所有的辣椒水分較多,料太多就不易煸透,等煸壹會兒水分少了辣椒體積也小了,再加另壹半,能保證每次辣椒都最大程度釋放風味,同時也增加辣味不同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