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譯不像口譯門檻那麽高,可以說人人都能做,但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壹般人都覺得做英語翻譯壹定要是英語專業的,其實不然,只要有紮實的英語基礎和中文表達能力,再經過壹段時間的練習,就能做出可以接受的稿子。事實上,非英語專業的人做翻譯可能更有優勢,因為翻譯總是會遇到各行各業的文件,法律、金融、機械、IT……如果懂相關專業知識,理解起來要順暢得多。我曾經有兩位同事,壹個是學工程的,壹個是學法律的,都做的非常好,其中壹位後來還進入了管理層。
有的人當公務員,可能壹輩子都是壹個小科員,做筆譯也壹樣,可能壹輩子都是筆譯員,只不過從初級升到高級;但它也跟公務員壹樣,相對穩定。最近很多人討論機器翻譯是否會取代人工翻譯,我認為,翻譯也是壹種創作,因此,不會完全被機器取代,而是會受益於機器翻譯帶來的壹些便利。所以,只要業務能力過關,做筆譯不太會失業。如果想將筆譯作為壹項長期事業,熱情、堅持、努力,壹個都不能少。很多譯員在做到壹兩年的時候,就會開始考慮轉行,真正能堅持做下去的,少之又少。妳適不適合做筆譯?看看是否具備以下素質就夠了。
首先,要對翻譯有濃厚的興趣。很多人覺得筆譯是壹項枯燥乏味的工作,確實如此。走進壹家翻譯公司,目之所及是壹排排電腦和電腦前正襟危坐的譯員;耳之所聞只有“劈裏啪啦”敲擊鍵盤的聲音。在八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內,大部分都是“人機對話”,如果不能從字裏行間尋找樂趣,如果不能為弄清壹個復雜冗長的句子結構而歡呼雀躍,如果不能為靈機壹動想到的好詞而沾沾自喜,妳可能壹個星期也堅持不下去。做筆譯要耐得住寂寞。但對翻譯感興趣的人會覺得翻譯是壹門藝術,願意花時間去琢磨,翻譯完壹篇文章會很有成就感和滿足感。
其次,要有壹絲不茍的認真態度。翻譯跟數學壹樣,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容不得出半點差錯。我經歷過壹次嚴重的翻譯失誤,那是壹個金融方面的項目,涉及很多數字和金額。$,壹般指美元,但它和HK連用的時候指港元,和AU連用的時候指澳元……本來那個項目的所有金額都是指港元,不過原文有些地方省略了HK,譯員未加思考,直接翻譯成了美元,最終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整組人受牽連。翻譯壹篇文章,至少要有三個步驟:翻譯、潤色、校對。翻譯是將所有源語轉化為目標語;潤色時解決在翻譯中遇到的疑難句子,並修飾目標語言;校對時看有沒有錯字和漏譯。不論公司是否有專門的編輯和審校,自己在翻譯的時候就要做到這三步。如果做什麽事情都大大咧咧,覺得差不多就行了,是不適合做翻譯的。
第三,要有極強的時間觀念。翻譯稿件壹般都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客戶要求幾點交稿,只能提前不能推遲。很多人,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時間觀念不強,剛開始覺得時間很寬松,壹會兒看個新聞,壹會兒聊個八卦,等到快要交稿的時候,才火急火燎地開始趕,最後錯誤百出。這壹點對於自由翻譯更加重要,在公司還有條條框框的約束,自由譯員就全靠自律了。有些公司為了省錢,在網上找兼職翻譯,時間價錢都談好了,等到交稿的時候,譯員交不出稿來,郵件不回,電話不接,讓人叫苦不叠。有時候,準時交稿甚至比質量更重要,在規定時間內做出能接受的稿件來,就算不完美,也比沒做完要好。
最後,要有主動學習的精神。像我在前面說的壹樣,翻譯會遇到各種類型的文件。目前只有極少數大型翻譯公司會將譯員細分,各自負責特定領域的文件,大多數公司都是“壹把抓”,今天翻譯了壹份協議,明天可能就要翻譯壹份菜譜。所以,工作之余,要自覺學習,各方面的書都要看壹點,不求精通,但求了解。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就說做翻譯要成為“雜家”,壹點不錯。此外,語言本身就是博大精深、學無止境的。只有不斷修煉內功,才能更上壹層樓。
PS:翻譯公司壹般都分英譯中部門和中譯英部門。我畢業後進的第壹家公司是分到了英譯中,後來也壹直是在做英譯中,所以我分享的壹切心得體會都是關於英譯中的。有時候感覺自己有點像跛腳,中譯英水平有待提高,有經驗的朋友請分享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