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補食譜(1)五香牛肉原料牛肉2500克、鹽90克、糖24克、紅醬油60克、姜2片、蔥3根、料酒、茴香、桂皮、紅米汁。
牛肘處整塊瘦肉制成。先用刀把肌纖維切直,然後切成500克左右的塊。然後壹排排的刀孔,用刀根戳,四面戳。板中取出少許鹽,將肉塊放在上面反復搓揉,直至鹽粒溶解(俗稱發汗),然後放入缸中腌制3 ~ 4天(夏天壹天),翻幾下,直至肉紅硬香;鍋內加適量水,大火燒開(水多),放入肉,上下翻幾下,取出擦洗幹凈;鍋底墊壹個鍋墊,將牛肉塊放在鍋墊上,放入茴香、桂皮、蔥、姜、料酒、白糖、醬油、紅米汁,大火煮至牛肉變紅,再放入白湯淹沒牛肉,加入適量鹽,調味,蓋上鍋蓋,小火煮約2小時,牛肉能用筷子戳開時取出。
功效滋補腎陰,補血益氣。
(2)黃芪30克,枸杞30克,1乳鴿為原料,奇奇燉乳鴿。
制作:將鴿子用水焯水,去毛,去內臟,洗凈,放入燉品中,加入適量的水,再加入黃芪,枸杞。將鴿子和藥杯放入鍋中,水燉。
(3)牛膝原料:牛膝10g,豬蹄筋10g,雞肉500g,火腿50g,香菇25g,花椒5g,味精5g,紹酒30g,姜10g,蔥10g,鹽5g,清湯。
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牛膝洗凈浸潤,切成斜口片;將蹄筋放入蒸盆中,加入適量的水,放入籠中蒸4小時左右,待蹄筋變軟時取出,放入冷水中浸泡2小時,剝去外層筋膜,洗凈;火腿洗凈後,切絲;香菇泡水後,切成絲;姜、蔥洗凈後,切成姜、蔥段。
將膨脹的筋剪成結,將雞肉切成2厘米的方塊。將蹄筋和雞肉放入蒸碗中,將牛膝切片放在雞肉表面,將火腿絲和香菇絲混合均勻,撒在四周;將姜片、蔥段放入蒸碗中,加入花椒、味精、紹酒、鹽、清湯,調好湯味,倒入蒸碗中,籠蒸3小時左右,筋熟後立即取出,挑出姜片、蔥段,調味即可。
功效祛風除濕,滋補肝腎,強筋骨。
(4)玫瑰烤羊心由1顆羊心、6克藏紅花、50克鮮玫瑰或15克無糖玫瑰醬、適量鹽制成。
做羊心片備用。將新鮮的玫瑰搗碎取汁,放入小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和藏紅花壹起煮。煮沸後繼續用文火煮15分鐘濃縮成汁備用。將羊心串成串,蘸玫瑰紅花汁,在火上反復烤至羊心熟透。
養心解郁的功效。
2.湯補食譜(1)小米桂圓粥原料小米100克,龍眼肉15克,粳米50克。
生產會把小米洗幹凈,粳米洗幹凈,桂圓肉去雜質。
將小米、梗米、桂圓肉放入鍋中,加水800毫升,大火燒開,再用文火煮35分鐘。
功效滋補心腎,益腰膝。
(2)大麥湯(溫的)
原料為1草火,羊肉200克,大麥仁500克,鹽適量。
羊肉洗凈;將大麥仁用開水洗凈備用。將大麥仁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
將羊肉和草果放入鍋中,加水煮2小時,然後撈起,將湯與大麥粥合並,用文火燉至熟透。
將羊肉切成小塊,放入大麥湯中,加入少許鹽,拌勻即可食用。
功效:溫中下氣,溫脾胃,破寒氣,消腹脹。
(3)雞湯粥原料母雞,粳米50克。
母雞宰殺後,去除毛樁和腹肌,洗凈,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燒開,文火燉45分鐘。然後,將雞肉撈起,留下雞湯,去油,得雞汁。
粳米洗凈,放入鍋中,加入雞汁,大火燒開,再用文火煮35分鐘。
功效滋養氣血,滋養五臟。
(4)羊肉粥原料為羊肉100g,黃芪25g,紅參5g(或黨參50g),茯苓5g,大棗7g,粳米50g。
在制作之前,羊肉經過脫脂和精細切割,留下壹半。取另壹半羊肉,與黃芪、紅參、茯苓、大棗混合,加適量水煮沸,去渣取汁,與糯米同煮粥。熟了就拿羊肉加人。當肉熟了,妳可以用壹點鹽來吃。
功效補益氣血,健脾溫腎。
(5)麻雀蔥花粥原料麻雀3 ~ 4只。
炒麻雀,加入150g大米和適量水,煮成粥。最後加入20g蔥花,加少許米酒加鹽調味,1天內分兩次食用。
溫腎陽功效。
3.飲料滋補食譜(1)生牛奶200克,生核桃仁45克,炒核桃仁80克,粳米60克,糖12克。
制作:將粳米洗凈,用清水浸泡1小時,取出瀝幹水分,與生核桃仁、炒核桃仁、牛奶、水混合,研磨,然後過濾。將清水倒入鍋中燒開,加入糖,待完全溶解後,過濾去渣後再燒開。將濾液慢慢倒入鍋中,攪拌均勻,煮沸。
功效補腎壯陽,潤腸通便。
(2)酒的原料30-50克,白酒500克。
制作:將臍部洗凈,切成小塊,用紗布包好,紮緊口,放入酒瓶中浸泡1周。
溫腎壯陽功效。
禁忌陰虛火旺者禁飲。
附:吃餃子、餛飩、湯圓俗話說“冬至日餃子夏至日面”。在冬天的至日,中國最常見的食物習俗是吃餃子。吃餃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末。當時河南南陽有個“醫神”張仲景。他以前在長沙做官,退休的時候是臘月。張仲景看到那些整天光著身子跑來跑去的窮人,面對刺骨的冰雪,很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心裏很難受。冬天的至日這壹天,他在南陽東關搭起了醫療棚,架起了火爐,煮了壹種“祛寒迷人耳湯”給窮人喝,治療耳朵凍傷。這種藥湯是用羊肉、花椒和壹些散寒溫的藥材熬制而成的。人們喝完湯後,他把剩下的羊肉和草藥撈出來切碎,用面粉袋包成耳朵,叫“角兒”(有的寫“角兒”或“膠兒”),放在鍋裏煮熟,分給大家。喝湯、吃“焦耳”後,人感覺全身發熱,耳朵發熱,治愈並保持了凍壞的耳朵。後來,每到冬天的至日,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菜、喝胡辣湯,久而久之就流行起來,焦耳也隨著時間而變化,有了“餃子”、“扁食”、“水餃子”、“水小吃”等地方名稱。在冬天的至日吃餃子的習俗代代相傳。
在中國南方的壹些地區,冬季至日的習俗是吃餛飩和湯圓。餛飩在四川叫“餛飩”,在廣東叫“餛飩”。之所以叫“餛飩”,是因為煮熟後看起來像荷包蛋,是混沌的開始。據民間傳說,春秋時期,郝王夫差縱情歌舞,有壹年在冬天的至日上舉行宴會,這使他很不高興。石用面粉和水搟了壹張薄薄的皮,包了壹點肉末,煮了,馬上拿起來,加了湯,遞給福查。伏羲對他的食物贊不絕口,問是什麽。石漫不經心地用“混亂”回答道。從此,美味的餛飩逐漸流傳到民間。雖然人們平日偶爾吃餛飩,但每個人都要在冬天品嘗壹碗,這不僅是為了紀念的創造,也是為了慶祝“太陽的誕生”對冬季的影響。宋朝的楚密在《武林外傳》中描述了當時杭州冬季至日的習俗:“三日之內,各店各鋪罷市,掛簾飲博,說‘造節’是第壹次吃餛飩,又有‘冬餛飩年年配’之說。妳家好奇,壹器十余色,叫百味餛飩。”可見,在宋代,杭州人就有在冬季至日吃餛飩和祭祀祖先的習俗。晚清紹興學者樊圻在《悅宴飲食》中說,餛飩“或麻糖或煮肉拌面粉,在冬季至日吃”。可見古代紹興就有甜餛飩。
湯圓,也被稱為餃子,團圓餃子,肉丸,餃子和冬季至日餃子,是在南方廣泛流傳的重要冬季至日食品之壹。它是用糯米粉做的,還有壹些是餡的。古詩詞中有壹句“家家聚米團圓,宛若明朝的冬日至日”。因為園是圓的,可以爭“陽圓”,所以在冬季至日吃餃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慶祝“陽圓”,同時也是為了祈求團圓和慶祝。
關於吃餃子的由來,浙南有壹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壹個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入深澗,無法脫險,於是采了餃子之類的野生東西“黃精生姜”充饑,避免餓死。十年後,樵夫披發輕如燕,卻飛回家,卻不會說話,也不吃米飯。家人給他做了粽子。他壹看,以為是黃精和生姜,就吃了。後來他慢慢恢復了本性;在冬天的至日,我真的和我的家人通話了。從那以後,就有了在冬天的至日吃湯圓的習俗。中國臺灣省也在冬天的至日吃餃子,而且它應該被做成紅色和白色。按照老壹輩人的說法,不吃金丸(紅湯圓)和銀丸(白湯圓),就不到壹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