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中秋節是道教的名稱,民俗上稱為七月三十日、七月十四日,佛教中稱為祭祖節。接下來,我將帶給妳中秋節的傳統習俗。希望妳喜歡!

1,祖先崇拜

人們相信祖先會在中秋節回家看望他們的子孫,所以祭祖的行為是尊重祖先和“像活著壹樣死去”的傳統倫理的反映。小秋莊稼的豐收,也正好和祖先分享豐收的喜悅。孟淵《東京夢中國》說:“中國元朝前壹天,我在享受祭祀時買了練習葉來襯桌,還買了壹窩麻籽,也綁在桌腳上,這是我祖先秋成的心意。”

2、放火焰嘴

在猛臘盆地社會有壹項重要的活動,叫做“火焰口”。“焰口是佛教中所謂地獄裏的餓鬼。這個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超度亡靈,餵鬼。“明火”在黃昏或夜晚舉行,活動持續時間較長,甚至達到第二天淩晨。首先是僧人誦經修行,最後是主持人在周圍撒米和清水餵鬼。

3.面對人們

永和縣的士人在這壹天祭祀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在中秋節宰羊,與神靈壹較高下。據說這樣可以增加羊的產量。肉也給了親戚,而那些窮人和沒有羊的人則以羊的形狀蒸面條代替。陽城縣的農民用麥屑做成貓、老虎、五谷,祭祀在田裏,稱為“下田”。瑪依縣人中秋節以小麥粉為兒童形狀,取名“綿人”,互贈親戚家的孩子。新縣的農民在中秋節那天把五色紙掛在田稈上。

4.制造船只

長島的漁民用木板制成小船,在上面貼上“供某某人使用”的紙條或給淹死在海裏的人立個牌位,穿上食物、衣服、鞋襪,然後點燃蠟燭。已婚男人把船放進海裏。沾化縣各家用新鮮草葉搭起棚子,采摘馬可,稱之為“馬五”,並請祖先放在其中祭祀。淩渡縣稱中元節為“掐節”,家家戶戶都吃簡陋的飯菜。

5、燒符紙

在四川省,中原有燒紙祭祖的習俗。即把壹疊紙錢封在小信封裏,信封上寫著收信人的姓名和名稱,收到的信封數量,換絲人的姓名和時間。據說鬼門關在7月15日關閉,所有家庭都要“把孩子送到石鼓”。成都人用紙將“花盤”綁好,放上紙錢和水果供品,捧在手中,在屋內邊走邊讀。

6、餵養

嘉善縣將中秋節的雨水視為稻米豐收的標誌。在桐廬縣,人們在中秋節晚上唱鑼並在野外撒米,這被稱為“給食物”。浙東的蘭社,請了24個老太太壹邊念經,壹邊“走八結”。中秋節在天臺吃“餃子餅”和春卷差不多。還有擺路燈的習俗,六個壯丁為壹組:壹個敲鑼,壹個打梆子,壹個提燈籠,壹個沿途撒鹽飯,壹個沿途立香(插在壹個紅薯或芋頭上),壹個沿途立豆腐、飯團(放在壹片大葉子上),每百步左右設壹個祭品。

現在,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在農歷七月十五或十四的晚上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有所簡化,逐漸消除了迷信色彩,保留了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記憶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