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德國人的飯盒硬要給他M1931這個價格有點不合適,因為他們的飯盒從20世紀初開始就幾乎壹直是這個樣子。
以下四款分別為1908、1910、1931、1942。不同的是,壹戰前的那壹組比較高比較瘦,二戰後的那壹組比較矮比較胖。材質也從最早的搪瓷鋼到鋁,再到鋼。二戰中最常見的飯盒M1931,早期是鋁制的,1941年後開始使用沖壓鋼。不銹鋼?妳做夢去吧。
整個飯盒分為三套,壹個帶把手的飯盒體;帶長柄的飯盒蓋;還有壹個帶小把手的內膽,用來盛湯。
德國的飯盒提手設計的很好,不僅防燙,而且便於攜帶。這種便攜性主要體現在命令壹個倒黴的孩子幫全班做飯。當然,掛個火加熱食物也是好的,但是美軍的飯盒沒有這個功能。
圖為20世紀60年代的芬蘭軍隊,但讓我們只關註飯盒。
另壹方面,德國人的刻板印象也反映在午餐盒上。盒體上刻有三條標記線,飯盒內側也能看到明顯的凸起,每條代表0.5升。如果是用來做飯的(如果有的話),我媽就再也不怕我多放水少放水了。
飯盒蓋的容積是0.5升。這麽長的手柄,握持和加熱都很方便。壹般來說是用來燉湯的。另外,這個把手還可以拆下來掛飯盒。
考慮到德軍口糧中有壹種叫Erbswurst的豌豆餅,直接翻譯成豌豆香腸,但不是香腸,也不能用來咀嚼,而是泡水燉成湯。這個小蓋子非常適合燉豌豆湯。
還有壹個帶小把手的內膽,用來裝咖啡,但是二戰時期的德國咖啡...嗯。...
德國的刀叉沒有美軍的豪華。它們屬於壹套衣服。平時可以放在飯盒裏,有固定的槽,蓋上後不會晃。
相比後世德國飯盒的流行,他們的水壺並不是很受歡迎,因為容量較少,只有0.8升。
和美軍壹樣,它的水壺也包括壹個水杯(蓋子),但水壺外面包裹了壹層毛氈,主要是用來保溫的。比如在非洲,整壺水不會被太陽變成開水。
正確的攜帶飯盒和水壺的方法是掛在專用的食物袋上(食物袋裏通常裝有應急口糧、剃須刀之類的東西)。
比如下面那個在玩手機的德國兵,飯盒和水壺掛在右腰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