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嶴村位於連江縣東南部,閩江口東北岸,距縣城12公裏,距省會福州57公裏。東與馬祖列島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歲月悄然流逝,歷史留存千年。據相關記載,道嶴村距今已有1110多年的歷史。唐朝景福年間,由昌樂縣大洪裏忠義林家次子林敦公遷來此,與劉結婚48代。現約有1萬人,是連江縣林聚居地中人口最多的王族。鐘靈·郁秀很有天賦。道光元年(1821),林瑞芳至善功,清代科恩武將;隋(顏先)是平南縣令。
走近祖厝,映入眼簾的是懸掛在大門上方中央的壹塊古老的黑色“大夫第”匾額。更引人註目的是,另壹塊“有公”牌匾高掛在紗門的額頭,讓人肅然起敬。
祖厝是將兩座古代宅邸連成壹體的上坡墻,分為上厝和下厝。兩棟建築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它們是土木結構,主體是木制的。背靠道嶴金山,面向周陵,道嶴林始祖由道嶴林八大世家第二十九祖郎恒公(字鐘英)於清朝乾隆年間所建,歷經二百余年。到了天井,我們又壹次被掛在壹塊長約160cm,寬約90 cm的匾上,楷書四個蒼勁的大字:“報恩”,標題是“總督牛士禛授林仲英為客”,題字是“甘龍年,沈嘉年,月末,樞紐丹”這個牌匾就是古名牌匾,既是尊老敬賢的體現,也是農村宗族權利的隱性饋贈。
郎恒公德高望重,其奇人軼事代代相傳:郎恒公與原配朱生下壹女,可惜原配早逝。他辛辛苦苦幾十年,把女兒養大,長大,直到結婚生了孫子。有壹天,他想到自己老了,不知道自己還能在世上活多久。他把積攢的銀元放進兩個大桶裏,用米粒封好。然後他用壹根扁擔挑著壹個沈甸甸的銀元去女兒家。午飯時間到了,兩個公婆還在老人廳裏興奮地聊天。女兒讓兒子請兩位老人吃飯。當孩子跑到兩位老人面前喊著“爺爺吃飯了!”這時候,郎恒公應該會說“好!”但孩子回應道:“我不是叫妳爺爺吃,我是叫我爺爺吃!””隨即,郎恒公心裏有壹種說不出的滋味,極度沮喪。吃飯的時候,我問女兒兩個缸裏的米粒是不是開著的。女兒告訴我,缸還沒打開。郎恒公說要養豬,就把裝滿兩缸的銀元挑了回來。途中路過汝陽河,清澈的溪水緩緩流淌。我看見我對面的壹個女人在小溪邊洗衣服。郎恒公上前問道:“伊美,六十年的早稻可以種嗎?"女人回答說:"妳可以種下種子,藏好!“看著眼前這位聰明的年輕女子,我聽後滿心歡喜。回到家後,郎恒公立即找人打聽女方的家世和是否結婚,得知她還沒有訂婚。所以我決定結婚,繼續我的房子。婚宴當天,兩人進了洞房。揭開紅骷髏的時候,新娘看到壹個五十多歲的老頭,立刻哭了。得知新娘因年老而擔心未來的生活,郎恒公把箱子、床、床沿等裝滿銀元的抽屜全部打開,然後抓起壹把把銀元撒了出去,砰的壹聲止住了新娘的哭聲。接下來的日子裏,夫妻二人相處融洽,恩愛有加。第三年,郎恒公54歲,生下長子,之後又接連生了四個兒子。郎恒公的兒子們很快就結婚了,生了很多孫子。在時間的流逝中,孫子們長大了,也結婚了。大孫子結婚了,大兒子壹月份出生。郎恒公看著自己的曾孫,想到自己已經52歲了還是二奶。54歲那年,他居然生了個兒子,當了爸爸。更不可思議的是,他97歲還能見到曾孫,在“哈哈哈”的笑聲中窒息而死。
郎恒公生前操持家務,從此幸福美滿。他對大臣們忠心耿耿,對兒子們孝順,品行端正,在家裏很守規矩,在鄉下也很受尊敬。因此受到時任連江縣令牛士賢的嘉獎,並於乾隆(1764)沈嘉年底被顧而丹授予錦旗和牌匾。(民國連江縣誌也記載了相關史實)
?祠堂是兩天井,堂分為前堂和後堂。前廳中央有個夾層,是供奉祖先的。每逢春節元宵節或其他節日,堂前堂後都掛滿燈籠,壹派繁榮景象。遠近的親戚聚在壹起燒香拜佛,以緬懷先人的美德。後廳有兩層,左右兩翼。郎恒公後人至孫(第五代),屏南縣林氏綏縣第壹硯,光緒年(1877)十壹月十三日,名官生於祖厝後殿右翼。他從小聰明,學習刻苦,終於三年壹考。光緒丙午年(1906),左兵部侍郎、右兵部副主事石喻、福建留守總督親自授予他“優貢”稱號,任府醫,屬於平南縣令十優貢,是民中翹楚。(連江縣誌有記載)。據說古時候皇帝不剪最好的。從此,祖厝的名聲更加顯赫,他成了壹個重要人物。
?“祖籍遠,玄江長。”祖翼後面的天井緊挨著小山,山上四季常青。我家就像後山的樹,長滿了茂盛的葉子,瓜和棉花。至今約有2000名後裔。後輩不忘祖訓,自強不息,節儉為本,富於開拓進取,學業有成,研究生不竭,活躍於各行各業;居住在國內外的企業家也在逐年增加。前幾天,合租房紅紅火火,生機勃勃。
(註:漩河意為道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