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毅街
公園路上的河流和橋梁
公園路在填河拓寬道路(1969)之前是壹條街、壹條河,街是鐘毅街,河卻是無名的(為了表達方便,暫命名為“鐘毅街河”)。街在河北,河在街南;河北有街,河南沒有路。河南人進出鐘毅街都要過橋。鐘毅街河是芮城三縱四橫水系中最北的壹條橫河。是壹條小河,小河和西端分別連接東河和西河。集雲山北湖的水從東河流入,水繞城(出城);壹條支流從城北的後弦河流入西河(即郵電北路,1980處被河水灌滿),由南向東拐過姬敏橋(即八角橋),流入縣前河(即解放路,也是被河水灌滿),流入董浩河(出城)。北湖的水是古瑞安城的母親河,與東河、西河、縣前河、無棣河(今南堤街沿線)組成了城市的主要水系。
清代鐘毅街河上有三座橋,乾隆年間出版的《瑞安縣誌》第九十三頁為“杜松橋,鐘毅寺東;塔橋,在大沙巷,通往北門;矮(凳)橋在西河橋東。”(從東到西排列)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鐘毅街河從東到西有四座橋,分別是杜松橋、鐘毅廟橋、塔橋和低板凳橋。
杜松大橋連接太平石(巷);鐘毅寺橋在鐘毅寺前面,只供鐘毅寺進出。塔橋連接大沙地和通往城北的道路(塔頭);矮凳橋連接肖莎巷。鐘毅寺橋是壹座由十幾塊花崗石板砌成的平橋,市內稱之為橋排。與杜松橋(平橋)相比,它特別寬。
公園路名歷史初探
公園路名歷史初探
公園路和鐘毅寺
鐘毅寺位於玉海實驗中學(以下簡稱玉海中學)公園路校區。鐘毅廟是為祭祀蔡敬澤而建的。蔡敬澤(約151-221),文莊人,狄鹹建安人(約196-219)。因“平定”東平(今福建建甌市)農民起義,被授予會稽縣東校尉。他為當地消除了老虎的危害,村裏的人們感受到了它的美德。他在老虎被殺的地方建了“打虎廟”。武帝孫權賜給他“忠義”二字,以國賢之名供奉,並將邵官署(原解放路公安局)改名為忠義殿。明弘治庚申(1488)高陵彬以廟逼妳治所,遷崇福唐吉(今玉海中學)。
玉海中學東起太平石,南至道源錢潔,西至程響巷,北至公園路。據《瑞安市地名誌》第55頁記載,“太平石”原名妙香,因鐘毅廟而得名。《舊誌》“廟鄉位於縣城東,通往杜松橋,即李攀龍”。“城中巷”原名五賢堂巷,因五賢堂而得名。《瑞安市地名誌》第50-51頁,道源錢潔,原名後橫巷(縣治後的十字巷)、迎泉巷;後來,長春道源就坐落在這條街的北面,道源因此得名錢潔。
據孫《孫詒讓父子年譜》記載,是年(光緒元年1875)。易燕英住在家鄉北面杜松橋西南的太平石,在第二名錄上命名為“余韶居”,並在新居西面建立了支寺,在寺西建了壹個書鋪,題名“義山寺派”。
假設太平石、道元前街、城中巷的位置沒有變化。以“余韶尤魯”(公園路古建築“義善寺”改建所在)為基礎,學校範圍自東向西包括:孫嘉支寺(堂)、義善寺、長春道院、鐘毅寺(五賢堂)。據孫後人王星宇先生考證,義山寺的位置是15——玉海中學校門東20米。據何光明先生和孫紅先生考證,長春道院在程響巷與道院前街交叉口向北約20-30米處。鐘毅寺(五仙殿)就在玉海中學大門的南面,南面是長春道院,西面是程響巷。據林承誌老師考證,歷史上這裏的鐘毅廟和吳縣廟是兩者的結合,供奉的是鄉賢蔡敬澤和吳縣皇帝。據何光明先生考證,孫氏宗祠和義山宗祠均朝南(道源錢潔)門;據孫紅先生考證,長春道院是進出城巷。
令人費解的是,根據許多老人的回憶,鐘毅寺(五仙殿)從朝北的大門進出。按照我國寺廟的布局習慣,壹般都是朝南的。鐘毅寺(五賢殿)的大門不應在鐘毅街河上向北開,鐘毅街河上的大門是後人為他用而開的。據史料記載,1902年正月,在縣城創辦了四所蒙古學校...東北蒙學設在寺,孫詒讓、黃為創始人,為監事。1903東北蒙學建立民辦實踐學校。
1951年春,縣成立瑞安初級師範學校,校址在市區鐘毅街鐘毅廟東北小學舊址。據《歲月·年輪——瑞安中學大事記》記載,1953年春,瑞安初級師範學校遷至鄭樓,瑞安中學壹二年級學生改在街校舍上課。165438+10月,原土地及房屋(鐘毅寺500平方米)、2570平方米民房及部分學校家具正式移交給鐘瑞。在這壹年裏,瑞安市政府將鐘毅街和太平石附近的幾棟私人住宅和壹大片舊城基礎劃撥給鐘瑞,作為師生宿舍和運動場。相鄰的五賢堂(原東北小學)也被改建為學校財產,禮堂也進行了重建。1960將鐘瑞鐘毅街校舍2000平方米劃撥給瑞安市城關農業中學,1971、11將位於公園路的兩棟教師宿舍劃撥給瑞安市城關中學。
公園路和楊亞街
根據歷史資料,楊亞街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宣德三年(1428)。“楊亞·萊恩...被記載在過去,明朝宣德年間(1428)夏天,楊景衡在此建別墅,原名楊亞巷。”楊景衡(1359-1444),名南,曾被封為曲江駐外大使,後被封為三山道士。他的朋友稱他為楊。福建省布政司左從政30余年,為鄭和七下西洋的後勤補給作出了貢獻。明朝宣德三年,楊景衡晚年退休,回到家鄉。他選擇了瑞安市東北角,建造了壹座“還鄉別墅”,作為自己養老、孝敬母親的居所。
1881年(光緒七年)孫《楊亞考》:“我到所住的東巷叫,村裏人以為參政。.....今天,楊的後代仍然生活在附近。給了新房,地上十多個弓,竟生在楊的廟裏。”
1888,“6月,伊彥用民營資本改建瑞安育嬰堂...伊彥地基狹窄,年久失修,董事們無力整改,於是尋求與楊亞不同的地方,花錢買地買田..."
1920年,新建的李記醫院的碑文上寫著“瑞安李記醫院創建於楊亞麗,城東,光緒乙酉(1885)初”。
1934年,《歐風》雜誌出版,書名由書法家遲誌成題寫。《歐風》雜誌的社址是“浙江瑞安楊亞街16號”,《歐風》雜誌由位於楊亞街5號的上海古玩出版社瑞安古玩分社印制。
蔡與市、瑞安市某局權屬確認糾紛案(2013¢;浙民終字第1834號)第2013號二審民事判決書載明“1947,原告蔡從他人處購買位於原瑞安中心鎮東北部的街,
公園路有591年歷史,從楊亞的名字(1428)算起,地名——楊亞巷(1881)有138年歷史。直到新中國成立,公園路壹直被稱為“楊亞”。1950左右,新中國重組住宅區,公園路屬於鐘毅街住宅區,原名“鐘毅街”。從1969開始,河道被填為“公園路”。
參考
1.瑞安市地名委員會,瑞安市地名,內部分配,1988。
2.孫、許等。孫《孫詒讓父子年譜》,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7月。
3.胡竹生,陳秋吉,中華書局,2015年8月。
4.陳,主編,《歲月與年輪——瑞安中學大事記》,光明日報出版社,2065438+2006年9月。
5.余主編,《瑞安歷史人物列傳》,浙江古籍出版社,65438+2006年2月。
6.瑞安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乾隆版,瑞安縣誌,中華書局,2013年3月。
7.瑞安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嘉慶版,瑞安縣誌,中華書局,2010 5月。
8.李仁主編,《水木賈青-瑞安建築文化遺產》,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9.中國裁判文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