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為什麽古人在客棧吃完飯就放下錢,從來不問多少錢?

為什麽古人在客棧吃完飯就放下錢,從來不問多少錢?

有人問,為什麽古人在客棧吃完飯放下銀兩,從來不問多少錢,酒保也從來不數多少錢?下面詳細介紹壹下原因。

古人,客棧,付了飯錢喊“不用找了”!酒保抓起錢,放在錢櫃裏。我們只能在電視劇裏看到這樣的壹系列場景。其實在古代用碎銀付飯錢會很麻煩。古時候能用碎銀做大生意的店家,會用壹種叫鄧的特殊道具稱銀,也就是稱銀。為了信譽,老板們必須給顧客更多的零錢。

如果身邊的碎銀不夠,就用鋼剪刀把大塊的碎銀剪下來,找零。而且能把白銀拿出來的也是壹些富豪,因為在古代,白銀也是相當值錢的。明代壹兩白銀= 200元人民幣= 1000便士= 1便士(貫),而1便士= 0.2元。比如在清朝,壹兩白銀就足夠買150公斤的高檔大米。在宋代,壹兩銀子可以買200多斤大米。紅樓夢裏的劉姥姥說“二十兩銀子夠莊稼人壹年”,明朝壹兩半銀子夠壹個老百姓壹年。

所以如果兩個人用酒肉吃飯,幾十個銅幣就夠了,像有些人說的“放下錢走人”是不現實的。如果妳再在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騙人鏡頭,妳會說:這都是謊言!

另壹方面,用碎銀作為交易的貨幣也太不方便了。碎銀大小不壹,形狀各異。稱之為過去是浪費時間。因為銀很貴重,要精確到幾分錢才浪費能量,還有磨損。另外,古代人很有智慧,但是有些人把智慧用錯了地方,這叫卑鄙!他們中的壹些人會在銀中混合錫和鉛來制造假銀。如果收銀員發現了,他們還得打官司,找專業的鑒定所,真的很大。

另外,白銀也有好壞之分。好的銀叫紋銀,不好的銀需要鑒定。碎銀不管怎麽用,都很麻煩。為了達到同樣純度的銀,必須使用鑄造銀。始於漢代,盛行於明清。有小元寶,中元寶,銀錠,有壹定量。壹般用於購買土地等大宗交易。

古代普通人最常見的就是用銅錢支付。清代壹兩銀子大概能換2000銅錢。清朝末年,慈禧禍國殃民,大量白銀外流,壹兩銀子可以換3000個銅錢。做大生意,海外貿易就用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