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前鋒武磊和澳網1.98米的中後衛蘇塔都是兩大國家隊的“大殺器”。武磊對於國足的意義無需贅述,而蘇塔是澳大利亞40強賽的最佳射手。他進了6個球,都是通過定位球進的。
壹方面因為武磊是前鋒,蘇塔是中後衛,所以稱之為“矛盾對抗”,自然是矛與盾,但其實對於兩個國家隊的主教練來說,還是有壹層矛盾心理的。
對於李鐵來說,如何牽制蘇塔是國足最頭疼的問題。目前國足最高的球員是郭田雨,但國足很大概率不會改變前鋒組合進行防守。定位球時防守蘇塔的重任就交給了江、、、王、等防守球員,國足中場的身高也給不了多少幫助。好在姜身高1.88米,也是1.88米。雖然還有10cm的差距,但是通過有效的配合還是有機會牽制蘇塔的。
另壹方面,蘇塔踢球的時候,國足的進攻更有優勢:蘇塔個子高,面對小而快的球員很容易吃虧。國足中前場的武磊和韓的速度和突破能力都很快。即使蘇塔搭檔快麥戈文或者塞恩斯伯裏,蘇塔也必然會面對國足快速靈活的進攻球員。
對於澳大利亞主帥阿諾德來說,這其實是壹個矛盾和兩難的問題。速度更快、轉身更靈活的中後衛組合可以很好的應對國足的進攻,但是定位球進攻缺少了大殺器蘇塔。
阿諾德會怎麽選擇?武磊和蘇塔之間的“矛盾對抗”能夠實現嗎?也許在比賽前壹小時公布首發名單的時候,答案就揭曉了。有壹點是肯定的,武磊永遠不會缺席。
國足在12賽事中發揮的壹些基本要求是:更充沛的體能帶來更主動的跑動,更好的心態帶來更主動的拼搶,大家都應該參與的整體防守和進攻,適應對手更快的節奏打出自己更快或合適的節奏。
至於具體的首發陣容和相應的戰術,目前來看,澳大利亞雖然有絕活(比如蘇塔的頭球)和壹些優秀的球員,但整體控制力未必強於國足,拉鋸戰的可能性更大。在這種情況下,國足很可能會延續40強賽的主要戰術,也就是“3.5”後衛的戰術。當時國足在防守上是4後衛陣型,但在進攻上,右邊的唐渺幾乎相當於邊鋒,甚至是邊鋒,而左邊的王更側重於防守。唐渺在12錦標賽中受傷,但王剛和他的風格與唐渺非常相似。
這種戰術壹方面是爭取主動,另壹方面可以根據情況適當調整。要知道王在港的主要角色也是右翼後衛。此外,在進攻上投入更多,這並不影響他在防守定位球時幫助姜防守蘇塔,如果蘇塔上場的話。
至於中鋒和前場,相對於40強賽的主力陣容,最多會在個別位置進行微調。目前來看,這種調整可能會在尹宏博和金敬道之間進行。左邊的吳興有突破的速度,某種意義上是武磊的“僚機”,否則對手可以派壹個速度快的球員全職盯著武磊,國足的進攻就麻煩了。
所以國足的首發陣容很可能是這樣的:門將顏;後衛王(左)、蔣、、張、;中場中路,吳搭檔張希哲,兩翼分別是韓和尹宏博;兩名前鋒是艾克森和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