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沈陽的北陵和東陵葬的是哪位皇帝?

沈陽的北陵和東陵葬的是哪位皇帝?

北陵為清太宗皇太極所葬,東陵為清太宗努爾哈赤所葬。

1,皇太極

皇太極(1592 165438+10月28日-1643 9月2 1),又譯皇太極、洪太柱。清太祖愛新覺羅的第八子努爾哈赤,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晉末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皇太極從少年開始就跟隨父親和哥哥打獵打仗,騎射嫻熟。天命十壹年(1626)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被推舉擔任可汗職位,次年改天聰元年。

皇太極登基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戰略上要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解除攻明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於明朝來說,采納了漢人貶官的建議,確立了“和而自強”的政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旨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崇德元年(1636),在盛京(今沈陽)稱帝,開國號大清,逼李韓歸順大清。洪承疇在崇德七年(1642)的晉松戰爭中被俘。從此,明朝關外精銳盡失,寧晉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趨勢。

崇德八年(1643),皇太極在清軍入關前夕猝死,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17年皇太極登基。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加強兵力,不斷與明朝作戰,為下壹階段清朝迅速擴張進入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寺名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文仁聖瑞孝敏龍道縣文帝,葬於昭陵,其九子死後繼位。

2.努爾哈赤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 —1626年9月30日),清朝開國皇帝,後晉開國國王,滿語、漢語流利,喜歡讀《三國演義》。

二十五歲開始統壹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王朝,在遼東建立割據政權,確立了袁的命運。薩爾滸戰役後,他轉移到沈陽。之後橫掃遼東,明朝攻陷遼寧七十余城。

天命十壹年(1626),寧遠城之戰大敗。同年四月,努爾哈赤率大軍征蒙古哈爾卡。8月11日,努爾哈赤病逝,葬於沈陽福陵。清朝建立後,被尊為清太祖,並稱:承天廣運聖德仁濟段安葉丁高皇帝。

擴展數據:

盛京三陵:

盛京三陵(永陵、昭陵、涪陵),又稱東北三陵,位於遼寧省,是開創滿清皇室基業的祖陵。盛京三陵與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清東陵、清西陵壹起,構成了壹組清朝的陵墓體系,濃縮了清朝的歷史。

涪陵是清朝皇帝努爾哈赤的陵墓,也是清朝命名的第壹座帝王陵墓。靈渠位於沈陽東北11公裏處,占地面積近54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群)32處。

涪陵始建於晉末天聰三年(公元1629),完成於清朝順治八年(公元1651)。它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修建的,有今天的規模。

陵墓面朝渾河,背靠天柱山,山環水繞,草深林密,風景秀麗。參觀這座陵墓,從正紅門到碑樓,必須爬108級石階;隨著坡的起伏,建築更加錯落有致,高大雄偉。

昭陵是清太宗及其皇後的陵墓,是盛京三陵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因地處沈陽北端,故又稱北陵。

昭陵始建於清代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與乾陵同年建成。是康熙、嘉慶所加,陵區面積近48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群)38處。

昭陵建在平地上,四周是耀眼的城墻,很像壹個小鎮。主要建築建在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神橋、牌樓、正紅門、北亭、龍恩門、龍恩殿、明樓、保定。

方城中心的龍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巖臺階為基礎,黃色琉璃瓦屋頂,彩繪橫梁,紅墻鑲金匾。前有龍恩門,後有明樓,左右有附殿,四角有角樓,猶如星辰拱月,極為雄偉。

方城北端為寶城,呈月牙形,城名保定,城下為地下墓。登上寶藏山頂,放眼望去,綠樹環繞,景色幽靜,猶如置身城市森林。

永陵是盛京三陵中最小的壹個,占地面積只有1.1,000平方米,卻在三陵中名列第壹。永陵始建於公元1598年,是滿族皇室的祖墓,位於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城西21公裏的永陵鎮。

努爾哈赤的六祖帖木兒、曾祖父福滿、祖父覺長安、父親塔克什和叔叔利頓、叔叔塔查偏古和他們的福晉都葬在陵墓裏。

陵宮由馬霞碑、千宮院、方城、寶城、省祭祀所、冰窯、果樓組成。雲起山矗立在屏風後,紫蘇河帶著玉帶漂浮在陵墓前,河對岸的煙囪山與遠處的雲起山遙相呼應,使得四面環山的永陵顯得十分雄偉。

清廷視永陵為“趙霽龍騰之地”,因此香火常年不絕。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九次到永陵,使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壹項國家制度。

百度百科-沈陽東陵

百度百科-趙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