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柘榮小吃—牛肉丸取牛肉剁成肉醬,放入地瓜粉、味精、鹽精、白糖及少許食用堿壹起揉拌均勻,成為牛肉丸坯。鍋內燒滾湯。用手拈牛肉丸坯成粒放入鍋內,把浮熟肉粒撈於碗內,再加湯、放辣、米醋,就成為獨具風味的牛丸內了。妳若吃上這碗牛肉丸,將是壹次美好的享受。二、雞冠松 形似雞冠而得名。主要原料有面粉、糖、豬油,經過加工制成半鹹半甜的食品,以香、甜、酥、脆為特色。流傳至今有七八十年歷史。 三、柘榮小吃之----卷面 四、油卷面 壹般沒有固定的販賣點,商家僅僅靠壹根扁擔,兩個竹籃,走街串巷的叫賣著。油卷面的主要材料為大米,有帶肉的和無肉之分,口味有辣與不辣之別。將大米磨成米漿,原來都是用石磨,如今基本都是機器所為。在磨成的米漿裏添入佐料,用鐵盤蒸出薄薄的壹層後即可出鍋。 五、鼠鞠滋--春菊糍 春菊糍,也稱為鼠鞠糍粑。其作法見於《名醫別錄》(陶弘景註):“土人采(春菊草)莖葉和米粉,搗作粑果食。”又《本草綱目》雲:“…曲言其花黃如曲色,又可和米粉食之。”可見春菊糍制作可溯源至壹千五百多年的梁代以前。 春菊草(學名Gnaphalium affine D. Don),系菊科壹年生草本。古稱佛耳草(《名醫別錄》),《本草綱目》中已稱春菊草,沿用至今。其莖直立,簇生,通常不分枝,高約15~30厘米或更高,密生白色綿毛;葉互生,無柄,下部和中部葉倒披成匙形,兩面被白色綿毛;頭狀花序多數,黃色。多生長於田間和路旁。全草入藥,有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效。還可提取芳香油。據說常食有健身美容作用。 六、香軟可口—烏米飯 烏飯,又名烏米飯,是用烏飯樹葉之汁浸黑的糯米蒸成的,烏黑發亮,清香撲鼻,別有風味。每年農歷三月三,柘榮的魏、孔、劉等姓人都有蒸黑飯的習俗。
黑飯之由來久矣,古稱青精飯、烏飯、青飠迅飯、南燭飯,是壹種民間食療食品,流俗於江浙皖贛兩湖等地,原料多用烏飯樹葉或南燭葉,抑或有用楊桐葉的。青精飯最早見於晉陶弘景的《登直隱訣》,開始只是道家炮制服食的方劑,作為“辟谷”的方法,傳說久食不饑,身體輕健,延年益壽。唐代陸龜蒙詩曰:“烏飯新炊蒓臛香,道家齋日以為常。”杜甫《贈李白》詩雲:“豈無青精飯,令我顏色好。”《本草綱目》記其作法,浸、蒸、曝反復多次乃得。又記載:“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釋家多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可見也列為佛家食品。 七、扁食 扁食皮與水面均是手工搟制。偏食,也喊為扁肉,在北方稱為餛飩。柘榮的扁食吃的並不是餡,而在於扁食皮。柘榮的扁食皮異常的薄,出鍋後幾乎透明,肉口潤滑,加上少許肉味的點綴,尤其美味。富溪的扁食在柘榮是遠近聞名的。
味美滋補—泥鰍面 柘榮泥鰍面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這就因為柘榮泥鰍面有其獨到之處:壹是選用本縣肥沃田塊的泥鰍,其肉質肥厚鮮美,脊椎骨小而柔軟。二是煮法講究,首先將泥鰍用清水養壹二天後洗凈,盛於缽盂。然後倒進新鮮雞蛋與泥鰍拌攪,約二十分鐘後,倒進菜油浸(壹斤泥鰍約要四小兩菜油)二十分鐘,最後倒入米酒(壹斤泥鰍約需半斤米酒),三十分鐘後,泥鰍的腥味便可完全消凈,再用文火蒸壹小時左右,泥鰍熟透。蒸泥鰍時,缽蓋務嚴,勿使香氣外泄。泥鰍蒸成後再加上其它配料即成。三是配料的多樣性,主料為面條和甘薯粉扣),其它配料如鹹菜、鮮筍絲、蒜頭、泥鰍菜、姜絲、蔥頭蔥花、味精和辣椒等,更有人加些紅色素,就成了色香味俱全的泥鰍面了。
柘榮泥鰍面不但味美,而且營養價值高,特別是在冬天裏吃上壹碗熱辣辣的泥鰍面,既可壹飽口福,亦可消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