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個詞叫客。在現在,物和物是同壹個意思,但在古代,物和物是不同的。在古代,拜訪朋友和親戚家,要求拜訪,交流閑聊,回家時帶些禮物的人被稱為客人。那些空手上門,不帶任何禮物的,叫客人。
所以才有了迎賓樓,迎賓路,迎賓大道,酒店,VIP,等等這樣的俗語。但很少見到迎賓樓和迎賓樓。因為這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觀念,就是“客”為善,“客”不如客。賓,帶點尊重,客,帶點貶低。原因是“賓”是帶著禮物來的,“客”是空手來的。
我們的祖先就這麽勢利嗎?這麽貪財?即使是上門的人,也要根據有沒有帶禮物來作為客人和客人對待?
不不。我們的祖先比我們現代人單純得多,也懂事得多,否則不會有“人心不古”的歷史結論。我們的祖先怎麽會關註禮物和饋贈呢?當然不是!
其實我們的祖先關註的是真理,是每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公平平等的原則。
壹個人去別人家做客,不管是閑聊廢話還是要求學習,別人都會招待這個人,這其實占用了別人的時間和精力。不僅如此,有時候這個人還要去別人家吃飯。這些都是給別人添麻煩,消耗別人的時間和生命。所以這個人為了表示歉意,表示感謝,也就是體現公正平等的原則,上門的時候會帶壹些禮物補償對方,表示心意,以求心安。
這就是人們走親訪友時帶些禮物的最初原因。禮物其實是“管東西”,“禮物”是“合乎情理的東西”,也就是妳把這些東西帶到妳家門口,妳就有了“理”,妳就符合正義平等的“理”。
所以古代人尊重“賓”,是因為他們認為“賓”懂得道理,“賓”懂得感恩,“賓”懂得遵循平等原則與人交往,“賓”懂得尊重人。
隨著歷史的演變,後來的人把客和客混為壹談,不再區分,於是就忘了這兩個字裏祖上給的做人道理。也就是說,人們記得去親戚、朋友、同事家(不是去做客)時,應該帶些禮物到家裏,但人們卻忘記了為什麽要帶禮物。人家就是覺得給家裏帶點禮物,顯得自己好看,懂事,體面。如果他們空手回家,這是不禮貌的,還有點尷尬。
當然,至於那些老是打擾別人,老是吃吃喝喝,老是占別人便宜的“客人”,空手上門,也沒什麽理所當然的,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的範圍之內,這裏就不多說了。
總之,在人際關系中要保持平衡,就是要遵守平等原則,即既不故意占別人便宜,也不故意讓別人占我們便宜。所以,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