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土家菜——懶人豆腐

土家菜——懶人豆腐

懶人豆腐是土家族人喜愛的食物。說起“懶人豆腐”這個名字,其實隱含著懶人做豆腐的意思。聽當地老人說,很久以前,有個懶婆娘打豆腐只磨黃豆,不再過濾豆渣,直接拌上切菜和調料,煮熟了端上桌。結果大家壹嘗,味道鮮美,方法簡單,就流傳下來,保留了“懶人豆腐”的名號。

相傳西漢末年,劉秀和王莽爭當皇帝,王莽把他們追到壹個土家聚居的小山村。當時他又累又餓,向壹個農民要了壹口吃的。農民給了他壹碗懶人豆腐,劉秀吃完後大呼好吃。後來,劉秀成了黃帝,請了壹位大師到宮廷裏,在清江邊做懶人豆腐。

“面條懶,草鞋做豆腐”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山區農村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但懶豆腐不是天天都能吃的。那時候集體分發的大豆很少,自留地面積也小,但家家戶戶總要在田角種點大豆,以改善平時的生活。小時候偶爾遇到壹頓慵懶的豆腐飯,就像過節壹樣。我早早的就在廚房的餐桌前等著,煮好了就迫不及待的舀了壹大碗美美的吃了起來。如果我能滴幾滴香油或者放點韭菜和辣椒粉,那就更好吃了。壹想起那個味道,夢壹般的童年就帶著濃濃的鄉愁湧上心頭。

在我的記憶中,最好吃的懶人豆腐是我每次在家做辣椒醬的時候,我爸媽推完細辣椒就不洗不磨了。有了辣味,他們會把提前泡好的黃豆放入磨裏,順便弄壹頓懶人豆腐,加點姜蒜辣椒提味,烹飪過程中還會放點嫩南瓜葉。老人說,加工懶人豆腐最好把壹顆黃豆磨成八塊,磨得太細就不好吃了。後來我試了壹下,味道確實不壹樣,但是不知道其中的奧妙。

記得初中的時候,送我上學的同學大多帶鹹菜,壹日三餐有點無聊。有時候家境好的同學帶點黃豆,放學後大家壹起幹活。有的磨黃豆,有的買鹽,有的取油,有的摘菜,忙得不亦樂乎。雖然懶豆腐不如媽媽做的好吃,但是大家吃起來還是很開心的,把同學的感受記在腦子裏。

去年夏天,我們來到壹個偏遠的土家村義診,離縣城200公裏左右,海拔1500米左右,氣溫比縣城低了將近10度,那裏已經烤好了壹堆火。當地村民聽說我們要來,早就準備好了當地的特色菜,其中壹個就是酸懶豆腐,於是把準備好的懶豆腐放上壹兩天,自然發酵,吃起來有點酸。但是這種美味的食物並不總是有的。記得在老家吃過。

我是學了壹些醫學知識才知道,面米(用玉米粉煮的米飯)和懶人豆腐中的營養成分可以互補,滿足人體的需要。這可以解釋為什麽土家族人在那些艱難的年代沒有因為缺少主食而營養不良。

如今,這個城市的人們喜歡在閑暇時去旅遊。他們總想看夠祖國的大好河山,品嘗各種美食。青山綠水成了人們向往的地方。以前客人來了,要先訂好壹點的餐廳。現在他們要去幾百裏外的鄉下找個小屋,看看清江,聊聊土家文化,嘗嘗鄉土氣息。當然也少不了懶人豆腐,吃了之後的感覺是涼涼的!?

其實懶豆腐並不是什麽都好。偶爾吃吃新鮮好吃,天天吃也煩。它還會導致身體不適。比如鄰居孫爺爺,連續三天吃懶豆腐誘發痛風。看來吃飯和做事應該是壹個層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