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是末法時代,如何定義末法時代也沒有準確的定義,這裏就不討論了。
中國道教的宗旨是修身養性,追求自由。道家沒有太多禁忌,比如不結婚,不吃肉。道士可以結婚,可以生孩子,可以吃肉。
流傳至今的宗教,比如佛教,都是教導人們要善良,要拯救世界和人民。鼓勵人們冷靜和安全,為人民和世界服務。
我們翻開中國的歷史,會發現壹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每當有亂世的時候,總會有壹些道家的人物出來撥亂反正,等到天下定了,這些人就退隱山林,這是中國歷史上很奇怪的現象,五千年來壹直是這樣。夏末商初的伊尹,商末周初姜子牙的姜太公,春秋時期的範蠡,秦末漢初的張亮和陳平,三國時期的郭嘉和諸葛亮,隋代的韓擒虎,唐代的李靖和李記,宋代的苗毅光,元代的耶律楚材,明代的劉伯溫和周顛,清代的範文程。千百年來,亂世必有道家人物出來平定天下。等天下安定了,他們都按照道家的成就隱退了,把接下來的任務交給了儒釋道。
唐代《舊唐書·魏徵傳》:“魏徵,字宣城,巨鹿曲城人。他少孤寡,有遠大誌向,不為實業,出家為僧,喜歡讀書,見世面漸亂,尤有意義。”天下要大亂了,還是不想當窮道士,還是不能當窮道士。這可能是道士的普遍情況。《新唐書·關白誌》崇玄仔:“天下壹千六百八十七,道土七百七十六,女官九百八十八。”該記錄中記載的男女道士總數僅為1764人。
《史記·侯氏世家》描述張亮“多病,即道不吃谷,獨門不老。”張良鐸通過道教的方法養生,後世的許多傳說包括張亮拜赤松子為師,最後出家為僧的故事。《三國誌》中諸葛亮說“明長於智謀,盈虧連弩,馬浮於外,皆出其不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矣。”諸葛亮本人擅長道教道術,所以文學作品中的諸葛亮成了道士;魏徵是壹位道士,也是古往今來的名臣。文天祥被俘後,元朝引誘高官。那時,宋釗出生在趙萌。都是元朝的臣子,但是文天祥說的是我不造反,我要回家當道士!《明史》載劉基“密語之密,不可詳,而神奇,陰陽滿。”
這些都是道士濟世救民的例子。道教和佛教同屬壹個家族。它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壹定有壹定的道理。讓我們懷著敬畏之心看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