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江南小吃(面食)的做法

江南小吃(面食)的做法

江南水鄉,橋水倒映,風景秀麗;特色小吃琳瑯滿目,美味可口,但無錫的小籠包和三鮮餛飩最令人印象深刻。

小籠包,又稱灌湯包,是江南傳統小吃。它們創作於清朝同治二年(公元1863)。因其皮薄透亮,褶襇清晰,味道鮮美,蒸在小籠包裏,在江浙滬壹帶頗有名氣,在中國、香港及東南亞同胞中也享有很高的聲譽。

包子最初是無錫拱北樓面館經營的鮮肉包子。1935由於攤位空間有限,無錫崇安寺禦亭朱三改為小籠蒸。它的外殼是用最好的面粉通過“緊密發酵”方法制成的。肉餡是用新鮮豬肉和皮凍加上特殊的母油做成的。蔥和姜又香又鹹又甜,相得益彰。每個包子壹般有18 ~ 20個褶,只有漂亮,非常賞心悅目。具有不破皮,翻面不漏底,吸滿鹵水,味道鮮美的優點。1751年(農歷二月十九),清乾隆皇帝第壹次遊江南,在沁園(雞場園)品嘗了當地的小籠包。從此,小籠包名聲大振。近年來,隨著傳統工藝的不斷發展,包子新品種不斷開發,有鮮肉籠、蝦鮮肉籠、蟹粉鮮肉籠等。重陽節期間,新鮮的螃蟹被用作菊花蟹的肥料。蒸熟後取出蟹肉,熬成蟹油,塞上餡料,就是著名的“蟹粉籠”。吃的時候,螃蟹香,好吃,獨特。

包子的獨特之處在於餡料裏有“湯”。那個濕潤的湯做的好,可以直接泡胃。所以,品嘗包子,壹定要掌握“輕擡慢動,先開窗,再吸鹵”這壹招,否則會有鹵不僅燙了妳的嘴,還會濺到隔壁食客身上的擔心。剛出籠的小籠包“看起來像盤子裏的鐘,又像筷子上的燈籠”。包子端上來的時候,取壹個小碟子,倒入少許玫瑰香醋和姜絲調料,用筷子輕輕夾起包子移入淺碟,然後在薄如蟬翼的包子皮上咬壹口,作為“窗口”。這時,壹股鮮甜滾燙的肉汁就會灌進嘴裏。像奶酪壹樣的湯汁,香味濃郁,脂肪豐腴,雖然也加了糖,但是誘人的口感已經把這個缺陷放進了嘴裏。吸著肉汁端上精致可口的肉餡,連皮帶肉都直接吞了下去,爽口又回味無窮。這不僅可以即興食用,還可以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

包子很新鮮,壹般都是配壹點湯吃。如果說包子是甜而重的,那麽三鮮餛飩就是清爽宜人的淡湯。壹碗三鮮餛飩配壹籠小籠包,是品嘗江南地方小吃的最佳組合。

三鮮餛飩起源於巫溪縣東亭鄉的民間。它由精選的腿肉、淡水蝦和榨菜制成,因此被稱為“三鮮”。它的皮又薄又白,餡很好吃,看起來像個“簸箕”,是江南傳統中的名點。元代倪瓚的《雲林堂食制集》——《水煮餛飩》記載了當時無錫餛飩的制作方法:“切細肉末,加筍、米、韭菜、藤花,用川椒、杏仁醬包裹。皮子稍微厚壹點,小壹點,切成方塊,然後用真粉搟薄。煮湯時,用滾燙的湯打漩,不要蓋,也不要再攪拌,直到浮起來。餡料裏不能用砂仁,用了會發臭。”看它的制作方法和用料,已經非同壹般了,而且很好吃。

三鮮餛飩采用特制面粉、豬腿肉、今年洪澤湖開陽、草母雞、豬裸骨等原料通過科學配方制成。將光禿禿的母雞剁碎,連同肉和骨頭壹起洗凈,焯水,沖洗幹凈,放入湯鍋中,加水、紹興酒、姜片、蔥結,做成餛飩鮮湯;將開陽洗凈,加入紹興酒,蒸半小時,冷卻,切塊;將豬腿剁成肉末,加入開陽粉,加水、姜汁、紹興酒、精鹽、味精、雞蛋等調料,攪拌制成餡;在面粉中加入少許精鹽和雞蛋清,用清水和面,搟成薄皮,換刀切成8-10cm見方的小方塊,將拌好的餡放在皮中間,兩邊對折,用拇指和食指捏兩端,翻過來捏成簸箕狀。煮餛飩的時候,先把清水燒開,攪起漩渦,把餛飩煮到浮起來,再往裏面倒壹點涼水,讓它煮到熟。吃的時候,往湯碗裏舀半碗鮮湯,加入適量的精鹽、味精和熟豬油,裝上餛飩,再加入特制的黃豆幹、雞蛋皮絲和青蒜絲。

三鮮餛飩湯色澤清亮,雞肉味濃郁,味道鮮美。除了和包子壹起吃,還有其他吃法:我喜歡吃熱拌餛飩,調料裏可以放醬油、芝麻醬、糖、熟豬油、味精;喜歡吃辣的可以放點辣椒醬和紅油。餛飩煮熟後,用漏勺撈起,撈出湯汁,放入碗中,趁熱拌上調料,別有壹番風味。想吃香酥炸餛飩,可以煮,可以涼,可以炸。成品色澤金黃,像兩個鈴鐺,香脆可口。至於另壹種吃法,叫做“餛飩”,屬於涼性食物。制作方法類似涼拌,可以當零食,也可以當涼菜。

百年技藝,百年味道。無錫的百年老店王是品嘗江南特色小吃的最佳選擇。其主導產品小籠包、三鮮餛飩、蟹粉餛飩、蟹粉蒸餃等多次獲得金頂獎、中華名小吃、中華名點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