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通州區土特產

通州區土特產

蕭樓燒鯰魚是通州的地方美食,遠近聞名。為什麽叫蕭樓?誰先煮鯰魚?有壹個很有趣的故事。

清真蕭樓酒店原名“怡和軒”,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即1900。壹開始只有壹個門面,兩個房間是相通的。屋裏有座位,賣簡單的炒菜、餃子、餡餅、豆粥,門前擺攤經營茶葉。由李振軍、李振榮、李振福和李真宗四兄弟合夥經營,目前沒有合夥人。實際上是二哥李振榮開發了這座小樓。據多年負責小樓管理的民建成員之子李鳳海回憶,李姓是廚師,人稱“李大廚”,正在挑選肉食。當時小樓門面雖小,品種也多,但菜薄賣得多,菜的質和量都不錯,深得勞動人民的好評,從早到晚都是顧客盈門。

隨著生意的紅火,店鋪向左後擴展,門面增加到2個,店鋪增加到6個。為了晚上休息,在鋪層上搭建了壹個小樓,留出壹個樓層開口,豎起壹個可移動的木梯,方便出入。頤和軒北鄰慶安樓餐廳,三面兩層。這是壹個多年的老字號。明代嚴嵩為其題寫“南樓”二字,故人們習慣稱慶安樓為南樓。頤和軒開始只有壹棟樓,比南樓小很多,所以人們叫它小樓。後來由於管理得力,名聲大噪,怡和軒的字號被元人提及。“蕭樓”壹詞成為官方字號,壹直沿用至今。小樓與通州古城融為壹體,構成了時代的魅力。於是,1960年,八壹電影制片廠來到通州城采風,在小樓等場地拍攝了專題片《野火與春風鬥古城》。

市場上燒完站魚,顧客爆滿。李振榮堅持高質量薄利,生意越來越火爆。不僅勞動人民是小樓間的常客,中上階層的人也來這裏品嘗。那時候交通很繁忙,讓人應接不暇。從此被譽為通州地方風味,與大順齋糖火、萬通醬豆腐並稱“通州三寶”。上世紀50年代,彭真、等黨和國家* * *,都曾在這裏品嘗過,著名相聲大師侯也曾專程到通州飽餐壹頓。小樓在90年代被徹底掀翻,三層樓的鋪面拔地而起。這座小樓以全新的設施和傳統風味的烹飪鯰魚吸引了中外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