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湘西秘方

湘西秘方

妳可能聽說過古人與馬、狗甚至猴子合葬,但妳聽說過大熊貓嗎?

2001年,為配合三峽工程建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湖北省秭歸縣官莊坪遺址進行了全面發掘。

在這次考古活動中,該遺址出土了許多4000年前的文物。沒想到,就在考古人員挖掘77號墓的時候,墓中還埋著壹具大熊貓骨架。

考古學家極為震驚,因為和他們壹起陪葬的是熊貓,而且是中國考古史上第壹次這麽長時間。

此外,只有1984年發掘的Xi白鹿原上南陵(劉邦的側室,漢文帝母親的墳墓)曾出土過熊貓的骨骼。從隨葬品來分析,當時王太後養了壹只熊貓作為寵物,所以這只熊貓和她壹起陪葬。

官莊坪遺址則不同,它是距今4000多年的史前遺跡,這個年代與傳說中的蚩尤時期相當吻合。

那麽問題來了。據傳九黎部落首領蚩尤的坐騎是熊貓,古人常用心愛的坐騎陪葬。那麽,這個葬有熊貓的關莊坪遺址77號墓,就是傳說中的蚩尤墓嗎?而關莊坪遺址本身,會不會是黃帝打蚩尤時落荒而逃的九黎部落?

古老的神話傳說和現代考古的驚人發現相結合,最終讓我們得以壹窺古代歷史的真相。

在網上,隨處可見蚩尤的坐騎是“食鐵獸”。根據神聖的經典,吃鐵的野獸是熊貓。

至於《神異經》這本書,其實妳從它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它是“既靈異又異”,而且書中的內容幾乎都是古代神話和奇奇怪怪的小說,其內容不能作為具體的史料,所以“食鐵獸等於熊貓”的說法首先要打上壹個大大的問號。

其次,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找不到蚩尤的坐騎具體來源是吃鐵獸還是熊貓。所以網上流傳的“蚩尤坐騎當熊貓,涿鹿與蚩尤之戰被熊貓坑”之類的謠言,應該是網友制造的開心梗,僅此而已。

但《史記》中司馬遷的記述表明,可愛的熊貓很可能是在古代戰爭中出局的。

軒轅是黃帝的名字。據說黃帝和顏地的聯盟是在漢泉打的。黃帝馴服了壹群野獸,並驅使它們攻擊顏地。三戰之後,黃帝終於大獲全勝。

這個記錄中的勇者和勇者被認為是熊貓。

看到這裏,估計很多人會想,它是什麽時候變成熊貓的?

坦白說,我也有過和大家壹樣的疑惑,但在提供了查閱史料的技巧後,我發現這個古老種群中的“勇者”很可能是熊貓的別稱。

王世貞,清代名人,康熙朝刑史上的壹位官員。在他的《龍樹遺書》中,有壹段記載:

這段話中對勇者的來歷和外形的描述,包括“呆呆的,像熊壹樣”等等,與熊貓的說法頗為壹致。其實在《峨眉山誌》中也有類似的描述,《峨眉山誌》中還多了壹句話,意思是“古之皮毛而名,易旅者勇”。

以上是“妳是熊貓”這句話的真正歷史淵源。

所以,有可能司馬遷《史記》中被黃帝趕去攻打炎帝的“猛獸”之壹,真的是熊貓。

只是這件事真的很歡樂。我想來黃帝戰的血戰現場。只聽黃帝部落熊貓隊隊長大喊:“小朋友,給我狠狠咬壹口!”壹群眼睛下面有黑眼圈的熊貓被飼養員驅趕著,沖向敵人。即使它們咬不到妳,我們也會把妳發芽至死。光是想想那個場景就能讓人發笑。

言歸正傳。

根據以前的研究,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蚩尤的坐騎是熊貓,但熊貓有可能在古代戰場上被用作野獸武器。那麽,管莊坪遺址埋藏的熊貓是否可以作為中國古代部落的壹些考古證據呢?

而熊貓遺骸出土的官莊坪遺址,會不會只是傳說中的黃帝部落之壹?

顯然,要解開這個謎團,首先要了解關莊坪遺址是壹個什麽樣的古遺址。

官莊坪遺址屬於湖北省秭歸縣香溪鎮。鎮上有壹條小河叫香溪河,所以這裏取名“香溪”。

相傳這條香溪河是王昭君的故鄉,杜甫寫下“萬重嶺谷近荊門,光夫人生於斯長於斯的村莊”的詩句,就是在這裏說的。

王昭君的家鄉在香溪河上遊,這條河的下遊就是官莊坪遺址所在地。

管莊坪遺址最早發現於建國初期的1958。1981年,湖北省博物館進行了試掘,發現了壹批周代遺存。

65438年至0994年,三峽水利工程正式啟動,同年開始大規模的三峽文物保護工作,官莊坪遺址進入全面發掘期。

由於關莊坪自古以來就處於三峽到巴蜀的湖北咽喉地帶,這裏的文物很多,商周以後的就更不用說了。只有新石器時期的史前文化有很多外來文物,比如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晚期。

發現熊貓遺骸的77號墓屬於“石家河文化晚期”。

石家河文化發源於長江中遊,因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而得名。是兩湖江漢平原最典型的史前文化之壹。其晚期年代約為距今4400-3900年。按照邏輯推理,這個時代正是《史記》中提到的“三皇五帝”時期。

據史料記載,黃帝與熊貓交戰,熊貓的遺骸被埋在官莊坪遺址石家河文化晚期的墓中。石家河文化晚期可能是黃帝的部落之壹嗎?

客觀來說,從地理位置和年齡的巧合來看,再加上熊貓極其特殊的特點,應該說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如果真能在考古論證中確認石家河文化晚期是黃帝的部落之壹,那將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突破,也將是考古學上第壹次有確切的考古證據證明炎黃、蚩尤等古代神話傳說的存在。

從熊貓埋葬的特例入手或許是個好辦法,期待未來在這壹領域有更多的考古發現。

再來看管莊坪遺址出土的熊貓遺骸細節,也透露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77號墓出土壹對熊貓的完整下頜骨,頰齒完整,門牙脫落,左犬齒脫落,右犬齒保存完好。根據哺乳動物年齡和牙齒生長的規律,這只大熊貓應該還是屬於壹個年輕的個體。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這座墓中埋葬的是壹只還處於青壯年的熊貓的骨骼。按照古墓的概念,很明顯熊貓對墓主人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墓主人為什麽要這麽做?

有兩種理論。

第壹,墓主人生前很可能是熊貓飼養員,就像士兵埋武器,陶工埋陶器壹樣。這個飼養員把熊貓骨頭也壹起埋了,可見他的職業。

據此推測,說明在4000多年前,中國古代先民就有人工飼養熊貓的經驗。

當然,當時養熊貓的目的自然不是為了延續熊貓種群那麽高。原因有二,要麽像豬壹樣養肥宰肉,要麽像黃帝壹樣訓練“熊貓兵”打仗。

其實我個人認為,養殺肉的可能性更大。畢竟熊貓肉肉的身材是肉眼能看出來的。

坦白說,我很難想象遠古祖先的食譜,比如烤熊貓,燉熊貓。我們真的是想都不敢想。

第二個推測相對簡單。可能是墓主人曾經吃過熊貓肉,覺得很好吃。基於“死如生”的理念,他用吃剩的熊貓骨頭將其掩埋,希望能在地下繼續吃熊貓。

這些都是推測。畢竟幾千年過去了,我們也不知道當時是什麽樣的情況。

大江東已去浪,千古風流人物。如今4000年過去了,黃帝大戰蚩尤的故事終於成為了傳說。官莊坪的壹切都隨著湍急的河水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只剩下早已沒落的廢墟,默默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然而,衰落只是繁榮的另壹面。衰落只是為再次繁榮積蓄力量。只有把繁榮和衰落結合起來,才能窺見歷史,看到未來。

文明有脈搏,萬物有靈。世界上沒有黃帝,沒有蚩尤,但這萬裏山卻永遠鐫刻著炎黃二字的不朽印記。

參考資料:江漢考古秭歸官莊坪遺址試掘簡報,1984;

《湖北省官莊坪遺址動物遺存研究報告》,人類學雜誌,2005年;

漢代司馬遷的《史記》、清代王世貞的《龍樹遺書》、《峨眉山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