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蜜瓜粘粘的。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舉行祭竈儀式。人們會在竈前神像前獻上關東糖、清水、青草,送到竈前。
舊社會,臘月二十過了,孩子們就唱著歌,希望大人快點買回蜜瓜。“蜜瓜”是壹種用黃米和麥芽制成的粘糖。拉成長條形的糖塊叫“關東糖”,拉成扁圓形的叫“蜜瓜”。冬天放在外面,因為天氣冷,蜜瓜是實心的,裏面有壹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脆的,甜甜的,很香,有壹種特殊的風味。
但是屋子裏熱了,就變成了又粘又硬的糖果結。這種粘稠的麥芽糖在晉代《荊楚紀年》中有記載,當時稱為“齒齦”(音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在壹首詩中寫道:“推青尾酒過新春燈,勸膠牙先春菜。”可見,在唐代,它就像美酒壹樣,成為了春節期間的必備品。到了明清時期,麥芽糖有了新的用途,成為糊竈神嘴的利器。
2月24日,房屋清潔日
臘月二十四的傳統是掃房子。根據早年間的民間傳說,“塵”與舊“陳”諧音。在農歷正月新年之前,掃除家中所有的灰塵,意味著擺脫舊年的舊事,掃除所有不好的“倒黴”和“惡運”,迎接新年。這壹習俗充分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美好願望和辭舊迎新的強烈祈禱。
3,25,做豆腐
在臘月二十五,最重要的習俗是做豆腐。說起來,這個“臘月,推磨做豆腐”,其實就是老北京人準備春節期間所有必須要有的“年貨”的開始。豆腐的“腐”與幸福的“福”諧音,所以豆腐代表祈求“福”。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在《豆腐》詩中寫道:“種豌豆,累壞了心。知淮南,則得春布。”
有趣的是,時至今日,壹些地方仍有除夕前吃豆腐渣的習俗。原因是傳說中的竈王爺上天時,玉帝會到下界看看各家是否如竈王爺所演,於是各家都吃豆腐渣以示清貧,躲避玉帝的懲罰。傳說吃豆腐渣其實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麽多好吃的,也是我們祖先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4、26、切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過年”,意思是這壹天主要準備肉過年。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的豬;所謂割肉,就是不養豬的貧困家庭去市場買肉過年。之所以把“割年肉”寫進年節歌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能在臘月二十六這壹年壹度的民間傳統燉肉節吃肉,所以稱之為“年肉”。
從臘月二十六開始,豐盛的年夜飯將陸續“出鍋”。人們上街置辦年貨,幹鮮果品,大魚大肉,都是人們集中采購的對象。即使在今天,每個家庭的生活越來越繁榮,但它已經成為壹個老傳統,許多人不忘在臘月二十六買壹些大肉。
5、27、宰殺年雞
臘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我們都仿佛聽到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街上充滿了熱鬧。昨天吃了好吃的燉肉,今天要做的壹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殺雞”。民謠“臘月二十七,過年殺雞”就是這個意思。
那麽為什麽要在27號殺雞呢?這其實是諧音。“雞”和“吉”是吉祥如意的意思,大家很容易理解。
臘月二十七殺雞,各區有壹些不同的講究:在北京,老北京人這壹天除了準備雞,還要準備其他種類的肉、菜等,才能準備壹頓豐盛的年夜飯與家人分享;在天津,妳只能用公雞,因為妳想拍出漂亮的外表和它的威嚴風格。另外,宰殺燉好的公雞要在年夜飯吃,要放在桌子中間,而且壹定要整只放,不能切塊。
6,28,發臉
“臘月二十八,把臉貼在頭發上”“臘月二十八,用貼花做餅,做饅頭”。這是兩首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歌謠。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農歷臘月二十八,不管是和面還是做包子,總之家家戶戶都要開始準備主食了。
臘月二十七,準備肉過年。28號,是時候準備面食了。以前沒有現代的方便發粉。普通面粉提前幾天準備就容易壞了,只有面粉還不錯,所以28號就做好了準備正月初壹到初五的主食。
這壹天,太原人要蒸“兩個餅包子”;河北人正在“蒸棗花”準備除夕祭祀祖先作為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八,蒸包子,炸寶塔。”只有北京人出手慢,所以“把頭發蓋在臉上”,等到29號才“蒸饅頭”。
7、29、小籠包
“二十九,饅頭。”在我國春節的民俗中,這壹天,臘月二十八已經做好的白面要蒸成饅頭。誰把饅頭蒸得又大又好,誰就會在新的壹年裏興旺發達,贏得壹個好獎。
老北京臘月二十九,家家戶戶都要蒸饅頭,是準備過年的主食。除了饅頭,還需要蒸花卷、豆包或小動物形狀的豆包。滿族家庭也要蒸喜餅,蒸棗泥餅,給兒孫蒸小籠包,蒸如意卷。蒸豆包的時候,也要點壹個小紅點,上面塗上胭脂,以示幸福。
8,30個夜晚構成壹個夜晚。
除夕和初壹是春節的高潮。除夕之夜,如果不像往常壹樣睡覺,就叫“守歲”。大家圍坐在火爐旁,笑逐顏開,孩子們在街上燃放鞭炮。午夜時分,全家人坐在壹起吃“老餃子”,也就是新的壹年開始了。
除夕夜,家人團聚往往會給壹家之主帶來精神上的安慰和滿足。老人見兒孫,家徒四壁。過去關心和撫養孩子是多麽幸福的事。年輕壹代也可以借此機會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
孩子們在玩鞭炮的時候,也是家庭主婦在廚房最忙的時候。過年的菜前幾天就做好了,年夜飯總是在年三十做。在北方,大年初壹的餃子也會在30號晚上包好。這個時候,大家的案板都在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的案板聲,大街小巷的鞭炮聲,小商店、小賬房劈裏啪啦的算盤聲,到處歡聲笑語,交織成除夕夜歡快的樂章。
雖然南北有差異,但有壹點基本相同,就是家人團聚,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願我們的孩子將這些充滿深情和美好祝願的習俗銘記在心,並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