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鄉,春天的第壹道菜壹定是軟糕。如果有人問我春天妳們家鄉有什麽好吃的特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軟餅”。如果妳這個時候回到家鄉,下到田間地頭去采集壹年壹度的軟糕,做壹年壹度的軟糕,想想那畫面真的是令人陶醉!
我媽做軟餅的手藝就不用我說了。軟軟的糕點香味撲鼻,聞著讓人垂涎三尺。黏黏的香香的味道最難忘!做法是采摘野生軟米籽(也叫清菜),洗凈,搗成泥,然後將糯米粉和軟米籽放入盆中,加入適量開水攪拌均勻,再加入粘米粉,揉成面團。
然後把面團搟成面皮,包在芝麻和糖做的餡裏,揉圓壓平,做成生軟餅。最後在鍋裏加壹點油,加熱,放進去,等皮硬了就翻面,這樣重復幾次。
經過壹番“煮”、“揉”、“炸”,帶香味的軟餅出鍋了。雖然不是美食,但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食物的味道,還有春天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傳承的味道,家人團聚的味道。
學名薺菜,我們湖北省叫地菜。它是壹種生長在野外的草本植物,也是壹種可以用來烹飪的野生綠色蔬菜。常見於田野和路旁。每年春天是采摘的最佳時間。可以煮,可以做涼菜,可以包餃子吃。口感鮮嫩,營養豐富,保健效果極佳。
湖北有個習俗。每年的3月3日,我們都要吃當地的菜和煮雞蛋。據說他在三國時,有壹天神醫華佗外出采藥,被雨淋了。他在壹個老人家裏避難。老人突然頭痛、頭暈、疼痛。華佗馬上給他確診,然後在他的園子裏摘了壹把菜,用果汁煮雞蛋。老人吃了三個雞蛋後,康復了。消息傳開後,人們紛紛效仿這種吃法,覆蓋城鄉。華佗給老人治病的日期恰好是三月初三。因此,在三月的第三天,用當地的菜肴煮雞蛋成了壹種習俗。
另外,把磨碎的蔬菜做成涼拌也是壹道美味。主要是將磨碎的蔬菜洗凈,用開水焯至綠色,然後撈出放入冷水中,然後瀝幹水分,切成小塊,放入盤中。然後切辣椒、大蒜、煮熟的胡蘿蔔等。成塊,放入盤中,加鹽、味精、香油,攪拌均勻。
磨碎的蔬菜也可以用來包餃子。絞菜餃子也是壹種美味的傳統面食。味道清香,不僅好吃,而且營養豐富。是春季柔肝潤肺的佳品。但由於薺菜含有草酸,食用時最好用熱水焯壹下,會對身體更有利。
在我的家鄉,野筍炒臘肉是壹道大菜。春雨過後,山裏的竹林裏,竹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這是大自然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春風吹的不只是桃花杏花,還有泥土,吹醒了山裏的小竹筍。這既是我記憶中家鄉的味道,也是春天裏異鄉遊子的鄉愁!
野生竹子大多生長在荒山,或山脊或房屋周圍。它可以用作柵欄和防風。它只有兩三米高,長滿荊棘,根系發達,樹枝淩亂。它沒有人工種植的竹子那樣整齊飽滿,但它的竹筍脆甜,清香可口,比國內的竹筍要好。
將野竹筍剝去外殼露出裏面嫩黃色,洗凈,用開水焯壹下,去掉野竹筍原有的苦味。
將焯水的竹筍切成薄片,配菜洗凈切塊,蔥、蒜準備備用。然後把臘肉洗幹凈,放鍋裏煮,切成薄片。鍋裏燒熱油,把臘肉炒到肥肉部分變透明,放壹邊,用鍋裏的油把香蔥蒜炒香,然後放入辣椒炒香,再放入竹筍,加鹽和醬油,炒勻。
臘肉的香浸在清爽的筍子裏,清淡中融入鹹臘肉。酥嫩中夾雜著有嚼勁的Q彈,香甜可口,妙不可言。在這個花團錦簇的季節,在品嘗了成千上萬的美味之後,我發現我最懷念的是媽媽做的野筍炒臘肉。如果是我媽做的這盤野筍炒臘肉,我壹定會吃三碗飯,絕對人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