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去市場買菜,最心急的商家賣的菜到底好不好?

去市場買菜,最心急的商家賣的菜到底好不好?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壹些地方似乎很難同時買菜和賣菜。壹方面,消費者覺得在超市買蔬菜水果有風險,不得不在網上“買得更快”。但在種植基地,“賣不出去”的現象也很普遍,大多是因為原來的買家不來,或者原來供貨的餐飲企業歇業,導致產品滯銷。

在上海,壹些農產品種植基地想到了“變”:將各種蔬菜包裝成“包”,通過第三方快遞直接送到市民家中。按照現在的配送效率,壹般第二天就能送到。結果農民的菜賣了,市民的餐桌上也有了新鮮的蔬菜。難怪有農民告訴筆者:“這次嘗試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以後也可以這樣賣。”

“以後可以這樣賣”這句話體現了思維的轉變。其實,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銷售方式和觀念的不僅僅是菜農。疫情發生後,農業農村部搭建農產品網上平臺,在官網發布4000余條農民合作社產品供應信息,幫助全國各地農產品種植基地網上“sip”;同時組織對接會,鼓勵種植基地與電商平臺合作,在網上銷售農產品。很多農產品種植基地不再等人上門,很多農產品不再養在閨房裏。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緩解了目前的“賣菜難”、“賣水果難”。

值得壹提的是,要改變銷售方式,不能止步於產地直銷和網絡銷售,有時還要更進壹步,對最新的消費習慣保持敏感。比如很多農民選擇直播賣農產品。浙江省衢州市市長、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縣長賣橘子菠蘿。雖然他們的形象比不上那些明眸皓齒的職業主播,但他們對農產品的熟悉程度遠遠超過職業主播,粉絲數量和直播轉化率也相當可觀。更有甚者,市長、縣長帶頭喊活當地農產品,也為當地農民開了個好頭,鼓勵他們擁抱變化,主動“賣瓜”。

非常時期,“壹變”緩解了農產品“賣難”;但經濟社會恢復正常後,田頭的買家又來了,批發市場人氣旺起來。農民還能保持“變”的熱情嗎?可能需要各方的努力。比如互聯網公司能否從這種農產品銷售的新現象中把握種植業發展的新趨勢?各級政府部門能否從市長縣長主導的直播中認識到市場需求變化的壹些新特點?如果長期存在的農產品“賣難”能在這次疫情後激發出更便捷高效的營銷模式,也是“有機危”的新例證。